下列儀器中,加熱時必須墊上石棉網(wǎng)的是B
A.坩堝 B.燒瓶C.量筒 D.燒杯.
【考點】用于加熱的儀器.
【專題】常見儀器及化學(xué)實驗基本操作.
【分析】A、根據(jù)坩堝使用的注意事項判斷;
B、根據(jù)燒瓶使用的注意事項判斷;
C、根據(jù)量筒的用途和使用的注意事項判斷;
【解答】解:A、坩堝可以直接加熱,故A錯誤;
B、燒瓶加熱時必須墊上石棉網(wǎng),故B正確;
C、量筒是量度液體體積的儀器,不能加熱,故C錯誤;
D、燒杯加熱時也必須墊上石棉網(wǎng).
故答案為:B;燒杯.
【點評】化學(xu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chǔ)的學(xué)科,化學(xué)實驗是考查的重點、難點和熱點,特別是基本操作,了解儀器的名稱、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是解題的前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將一只小白鼠放在內(nèi)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氣瓶中,并密封(如圖),發(fā)現(xiàn)小白鼠仍可存活一段時間,且瓶壁逐漸變模糊.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小白鼠能存活一段時間的原因是 .
(2)瓶壁變模糊的原因是 (寫化學(xué)方程式).
(3)燒杯中導(dǎo)管內(nèi)液面高度的變化是 .
(4)最后瓶內(nèi)剩余氣體的主要成分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如圖中“○”和“●”分別表示兩種質(zhì)子數(shù)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兩種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的圖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裝置可用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前在集氣瓶內(nèi)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記號.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該實驗證明氧氣體積約占空氣總體積的
B.實驗時紅磷一定要過量
C.實驗前一定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D.紅磷燃燒產(chǎn)生大量的白霧,火焰熄滅后立刻打開彈簧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請仔細(xì)閱讀,并回答下列問題:
(1)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
二氧化碳是一種 (填混合物、純凈物),人類時刻都離不開空氣,是因為空氣中的氧氣能 .
(2)有A、B、C、D四種物質(zhì),A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B在A中劇烈燃燒,放熱,冒大量白煙C,將燃燒的木條伸入無色無味的D中,木條熄滅,向D中加澄清石灰水并振蕩,石灰水變渾濁.由此可以推斷:
①A是 ;B是 ;C是 ;D是 .(填寫物質(zhì)的名稱)
②寫出B在A中燃燒的文字表達(dá)式: .
③寫出木條在A中燃燒的文字表達(dá)式: .
(3)某化學(xué)興趣小組的同學(xué)經(jīng)查閱資料得知:人呼吸中各種氣體的體積分?jǐn)?shù)如表所示:
氣體 | 吸入氣體 | 呼出氣體 |
X | 78% | 75% |
Y | 21% | 15% |
二氧化碳 | 0.03% | 3.68% |
水 | 0.02% | 5.44% |
其它 | 0.95% | 0.88% |
①請你判斷:表中X是 ,Y是 ;
②欲證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水蒸氣,其實驗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元素的種類決定于原子的( )
A.最外層電子數(shù) B.中子數(shù) C.相對原子質(zhì)量 D.質(zhì)子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珍愛生命,拒絕毒品”是每個公民的責(zé)任,但是在某些娛樂場所,還有人服用俗稱搖頭丸的毒品.該毒品能使人手舞足蹈,呈癲狂狀態(tài),嚴(yán)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wěn)定,有一種“搖頭丸”的化學(xué)式為C12HxO2N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209,試回答下列問題:
(1)該物質(zhì)由4種元素組成,它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2)該物質(zhì)的一個分子中,含氫原子 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中實驗設(shè)計不合理的是()
實驗?zāi)康?/p> | 實驗操作及所用試劑 | |
A | 除去NaCl固體中混有的泥沙 | 溶解、過濾、蒸發(fā) |
B | 除去CO中混有的CO2 | NaOH溶液、濃H2SO4 |
C | 鑒別食鹽、蔗糖 | 品嘗 |
D | 鑒別H2O、KCl | AgNO3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