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寫出下列變化的化學方程式.
(1)工業(yè)上用氧化鐵冶煉金屬鐵:
(2)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3)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
(4)實驗室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

【答案】
(1)Fe2O3+3CO 2Fe+3CO2
(2)3Fe+2O2 Fe3O4
(3)2CO+O2 2CO2
(4)2H2O2 2H2O+O2
【解析】解:(1)工業(yè)上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煉鐵,主要是利用CO的還原性,在高溫下和氧化鐵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O3+3CO 2Fe+3CO2 . (2)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Fe+2O2 Fe3O4 . (3)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O+O2 2CO2 . (4)雙氧水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 2H2O+O2↑.所以答案是:(1)Fe2O3+3CO 2Fe+3CO2;(2)3Fe+2O2 Fe3O4;(3)2CO+O2 2CO2;(4)2H2O2 2H2O+O2↑.
【考點精析】通過靈活運用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掌握注意:a、配平 b、條件 c、箭號即可以解答此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化學用語填空:

(1)沼氣的主要成分_____;

(2)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_____;

(3)2個鐵離子_____

(4)3個氮氣分子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中,能由金屬和鹽酸反應直接制取的是

A. FeCl3 B. AgCl C. CuCl2 D. Fe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煤氣中添加少量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C2H5SH),可以提醒人們預防煤氣泄露.乙硫醇在煤氣燃燒過程中也可充分燃燒,其反應方程式為:2C2H5SH+9O2 4CO2+2X+6H2O,則X的化學式(
A.CO
B.SO3
C.SO2
D.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天然氣分子被包進水分子中,在低溫與高壓下結晶形成外觀像冰一樣的物質,由于遇火即可燃燒,所以被稱作“可燃冰”。下列有關“可燃冰”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它的分子之間沒有間隔 B. 它的化學性質與水相似

C. 可燃冰的化學式為CH4 D. 它完全燃燒的產物是C02H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回收利用廢金屬可減少資源浪費、保護環(huán)境.某工廠利用含銅廢料(含Cu、Zn及不溶于水、不參加下列反應的其他雜質)制取銅并得到硫酸鋅溶液,主要流程如下:
己知:2Cu+2H2SO4+O2═2CuSO4+2H2O
(1)操作①生成氣體的反應屬于反應類型(填“化合”、“分解”、“置換”);
(2)操作②的名稱是 , 在該流程中操作②過程必須禁止明火,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在整個流程中重新生成銅的化學方程式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溶于飽和碳酸氫鈉溶液.某實驗小組據(jù)此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用排水法能否收集二氧化碳的問題,其實驗過程及結論如表:

實驗

實驗過程

實驗結果

1

A中加入足量石灰石,并充滿二氧化碳;B中盛滿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將10mL稀鹽酸注入瓶中.

測得量實驗2筒內液體體積比實驗1少了約1%.

2

A中加入足量石灰石,并充滿二氧化碳;B中盛滿蒸餾水.將10mL稀鹽酸(濃度與實驗1相同)注入瓶中.


(1)實驗開始時,A中充滿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 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該實驗小組對比排水法收集氣體的裝置發(fā)現(xiàn)該實驗裝置有缺陷,為此對實驗裝置B進行了改進,改進的要點是;改進裝置后,再次按照實驗2的過程進行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量筒內所得液體的體積比實驗1少了約10%,其原因是;
(3)取實驗2結束后B瓶中的溶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后振蕩,溶液變色,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鎂帶在耐高溫的容器中(內含氧氣)密封加熱,下圖能正確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質總質量變化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日常生活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人體缺乏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癥

B. 包裝食品的聚氯乙烯塑料袋可用加熱的方法封口

C. 冬天室內用煤爐取暖,為防止煤氣中毒,在煤爐上放一盆水

D. 圖書檔案著火,最好用干粉滅火器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