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面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分析并回答問題.
(1)由圖可知,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是: ____________.
(2)反應前后涉及的物質中,有機物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__.
(3)參加反應的兩種物質的分子個數(shù)比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CO還原CuO“微型”實驗裝置(夾持儀器等略),已知:HCOOH熱濃硫酸H2O+CO↑,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實驗中所需CO可現(xiàn)制現(xiàn)用
B. 此裝置可節(jié)約用品,污染小,現(xiàn)象明顯
C. 此裝置內空間較小,空氣易排空,實驗危險系數(shù)小
D. 該實驗中所涉及反應的基本類型有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象不能正確反映其對應操作的是( 。
A | B | C | D |
在一定量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Ca(OH)2溶液 | 等質量的Zn和Mg分別與等質量、等質量分數(shù)的稀硫酸(足量)反應 |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 |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銅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 |
A. AB. BC. C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過程中與圖象描述相符的一組是( 。
A.兩份等質量、等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雙氧水溶液在有無MnO2的情況下產(chǎn)生氧氣的質量
B.向一定質量的稀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C.向等質量的鎂、鋅中分別加入稀硫酸
D.室溫下,向一定質量的飽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校開展課外活動一“以雞蛋殼和稀鹽酸為原料制取CO2”。小華完成該實驗的部分操作過程如圖所示:
(1)小華上述操作過程中有明顯錯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號)。
(2)操作A中,小華松開手片刻后,看到燒杯內的導管中形成一段_______,證明裝置不漏氣。
(3)若要驗證雞蛋殼的主要成分CaCO3中的Ca2+,只要在反應后溶液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__溶液,觀察到_________現(xiàn)象即可(雞蛋殼中的雜質不干擾反應現(xiàn)象)。若所加試劑正確,但實驗剛開始階段卻觀察不到應有的現(xiàn)象,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和反應在工農業(yè)生產(chǎn)中應用廣泛,現(xiàn)將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到60g稀硫酸中,測得溶液pH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1)加入NaOH溶液質量為b克時,所得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_________.
(2)求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老師用下圖所示裝置為同學們做演示實驗。已知該裝置氣密性良好。
⑴打開A中的活塞,加入足量濃鹽酸,關閉A中的活塞。小聰認為通過B中的現(xiàn)象能說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你認為他的看法 (選填“合理”或“不合理”),說明原因 。
⑵一段時間后,打開彈簧夾K2及E中的活塞,待足量的過氧化氫溶液流入錐形瓶后,關閉E中的活塞、彈簧夾K2。C中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 。E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⑶上述實驗過程中,C中玻璃管K,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得到以下實驗事實:
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③不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能證明可燃物必須接觸氧氣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 (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為了研究露置于空氣中的純凈生灰石(CaO)的變質情況,進行了如下實驗:
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
A.A轉化為B過程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逐漸增大
B.若無濃硫酸,則粉末B中CaO質量測定值偏小
C.粉末B中Ca(OH)2質量為5.0g
D.由A到B過程中,變質的氧化鈣質量為4.2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