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某粒子R3+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則X=
 
,屬于
 
元素.
考點: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
專題: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粒子R3+是R原子失去3個電子得到的,據此結合粒子R3+的結構示意圖進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粒子R3+是R原子失去3個電子得到的,由粒子R3+的結構示意圖,則x=2+8+3=13.
該粒子的核內質子數(shù)為13,為鋁元素,帶“钅”字旁,屬于金屬元素.
故答案為:13;金屬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原子和離子的相互轉化、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各組物質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Cl、AgNO3
B、KOH、H2SO4
C、Na2CO3、HNO3
D、HCl、K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為測定Cu-Zn合金的組成,小華同學利用該合金粉末與稀硫酸反應,進行了三次實驗,所得相關實驗數(shù)據記錄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所取合金的質量/g 1O 10 20
加入硫酸的質量/g 50 80 50
生成氫氣的質量/g 0.2 0.2 0.2
請計算:
(1)從上表數(shù)據分析,當所取合金與所用稀硫酸的質量比為
 
時,表明合金中的鋅與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
(2)該合金中鋅的質量為多少克?(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
(3)所用合金中的鋅與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多少?(計算結果精確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化學符號或名稱表示:
名稱 兩個氫離子
 
 
一個鐵離子 一個硫酸分子
 
 
符號
 
 NaH CO3
 
 
 
C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通常情況下,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能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某化學興趣小組在實驗室制取氯氣,并探究氯氣與石灰乳反應的條件和產物.已知:
①二氧化錳與濃鹽酸反應制備氯氣的反應:MnO2+4HCl
 高溫 
.
 
MnCl2+Cl2↑+2H2O
②氯氣和石灰乳的反應: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該反應放熱.
溫度較高時,氯氣和石灰乳還能發(fā)生如下反應:
6Cl2+6Ca(OH)2=5CaCl2+Ca(ClO32+6H2O
該興趣小組設計了下列實驗裝置,進行實驗.

請回答下列問題:
(1)①裝置乙的作用是除去揮發(fā)出來的氯化氫氣體,裝置丁的作用是
 

②該興趣小組用足量濃鹽酸與8.7gMnO2制備氯氣,并將所得氯氣與過量的石灰乳反應,則理論上最多可制得Ca(ClO)2
 
g(請寫出計算過程).
(2)小組成員發(fā)現(xiàn),在裝置氣密性良好的前提下,產物中Ca(ClO)2的質量明顯小于理論值.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3)為了提高Ca(ClO)2的產率,可對丙裝置作適當改進.請你給出一種改進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下列實驗操作的圖示中,正確的是( 。
A、
點燃酒精燈
B、 
取少量液體
C、
加熱液體
D、
稱取氯化鈉固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中,錯誤的是(  )
A、
傾倒液體
B、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C、
過濾
D、
取用塊狀固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我縣正在為“爭創(chuàng)省級生態(tài)縣”而積極努力,在此過程中,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
A、提高森林覆蓋率
B、污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
C、提倡私車出行
D、大力發(fā)展風力發(fā)電項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各圖為常見氣體制備、性質和干燥實驗的部分儀器.請選擇儀器組成合適的實驗裝置完成下列問題:

(1)實驗室常用鋅粒和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化學方程式為
 
.欲制取干燥的氫氣并還原氧化鐵樣品,來測定氧化鐵樣品的純度,所選裝置連接的順序為:裝置①
 
接裝置②
 
接裝置③
 
(填寫儀器序號字母);如果去掉裝置②,對測定結果
 
(有或無)影響?
(2)酒精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燃燒,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氣體.某興趣小組的同學欲通過實驗測定乙醇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燃燒生成生成一氧化碳來測定氧化鐵樣品的純度,他們連接裝置的順序為:混合氣體通過裝置D→裝置E→裝置C→裝置F.請回答,
①裝置D的作用是
 

②裝置F中的現(xiàn)象是
 

③如果將裝置D和裝置E互換位置,對測定結果
 
(有或無)影響?
④該套裝置最后有不足之處,請你設計補充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