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基本工具,請用化學符號或化學式填空:
(1)天然氣的主要成分CH4;(2)氦氣He;
(3)硝酸銨的陰離子NO3-;(4)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Al.

分析 (1)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寫出其化學式即可.
(2)氦氣屬于稀有氣體單質,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其化學式.
(3)硝酸銨的陰離子是硝酸根離子,寫出其離子符號即可.
(4)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寫出其元素符號即可.

解答 解:(1)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學式為:CH4
(2)氦氣屬于稀有氣體單質,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其化學式,其化學式為He.
(3)硝酸銨的陰離子是硝酸根離子,其離子符號為:NO3-
(4)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其元素符號為:Al.
故答案為:(1)CH4;(2)He;(3)NO3-;(4)Al.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常見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化學式、離子符號等)的書寫方法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對下列符號含義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O2--一個氧分子B.3Fe--3個鐵元素
C.2H2--4個氫原子D.Cu2+--銅元素顯+2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關于空氣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少量有害氣體進入空氣中,依靠大自然的自凈能力,空氣仍能保持潔凈
B.空氣中的CO2含量過多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
C.按質量計算,空氣中含氮氣78%,氧氣21%,其他氣體和雜質約占1%
D.空氣中稀有氣體一般不跟其他物質反應,曾被稱為“惰性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請用分子或原子的相關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現(xiàn)象.
(1)水燒開后易把壺蓋頂開.
(2)體溫計測量體溫時汞柱上升的原因.
(3)酒香不怕巷子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請你用具備的化學知識回答下面的問題:
金秋時節(jié),小明一家到郊外野炊.
(1)小明從家里帶來了木柴、報紙,又撿來了一些干樹枝,這些可燃物中最容易被點燃的是報紙,從燃燒條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報紙的著火點低.
(2)燒烤時,小明將木柴架空,其目的增大木柴(或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使其充分燃燒.
(3)在食物中準備了真空包裝的榨菜絲,這樣保存食物的原因是隔絕氧氣.
(3)家人還準備了一些沙土,用于最后滅火,其滅火原理是隔絕氧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邏輯推埋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以下推理正確的是( 。
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化合物
B.單質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所以,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C.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所以,化學變化一定有新物質生成
D.合金中一定有金屬,含有金屬的物質一定是合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如圖所示基本實驗操作中,不正確的是( 。
A.
滴加液體
B.
點燃酒精燈
C.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D.
 將鋅粒放入試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8.鈣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如圖所示為某種補鈣劑“鈣爾奇”說明書一部分,取一片鈣爾奇,放入盛有10g稀鹽酸的燒杯中,其中碳酸鈣跟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其他成分與稀鹽酸不反應),燒杯內剩余物質質量為11.34g.請你計算:
(1)生成二氧化碳0.66g;
(2)每片鈣爾奇中含碳酸鈣的質量;
(3)服用這種補鈣劑,每人每天攝取鈣元素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9.某化學興趣小組為了探究燃燒條件和滅火的方法,設計了如表實驗方案,請你幫助完成實驗并記錄相應的現(xiàn)象和結論(填寫在橫線上).提示:白磷的著火點為40℃.
實驗編號實驗步驟實驗裝置圖實驗現(xiàn)象解釋或結論

(1)
在盛有20℃水的燒杯中放入一小塊白磷,并通入空氣

無明顯變化

溫度沒有達到白磷的著火點

(2)
在盛有50℃水的燒杯中放入一小塊白磷無明顯變化
白磷沒有跟空氣(或氧氣)接觸

(3)
在盛有50℃水的燒杯中放入一小塊白磷,并通入空氣

白磷燃燒

白磷與空氣接觸且溫度達到著火點

(4)
用坩堝鉗夾取一小塊大理石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

無明顯變化
 大理石不是可燃物

(5)
在燃著的蠟燭火焰上方罩一個燒杯
 蠟燭熄滅
蠟燭與空氣隔絕
(6)通過探究得知,燃燒需要滿足條件:可燃物、空氣(或氧氣)、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
(7)生活中常見的滅火方法(除以上(5)的滅火方法外任答一種)清除可燃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