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化學小組同學利用鹽酸和氧化銅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溶液變?yōu)榱司G色。為探究溶液變綠的原因,進行系列實驗。

(查閱資料)①氧化銅(CuO)為黑色固體②銅離子(Cu2+)在水溶液中呈藍色

(進行實驗)

實驗1:取2mL不同濃度的鹽酸分別加入到盛有0.2g氧化銅的試管中,進行實驗。

序號

濃鹽酸與水的體積比

現(xiàn)象

1-1

11

30秒后溶液變?yōu)榫G色,無黑色固體剩余

1-2

12

1分鐘后溶液變?yōu)樗{綠色,無黑色固體剩余

1-3

13

2分鐘后溶液變?yōu)樗{色,無黑色固體剩余

1-4

14

4分鐘后溶液變?yōu)闇\藍色,有黑色固體剩余且不再減少

實驗2:取2mL稀鹽酸(濃鹽酸與水的體積比為13)加入到盛有0.2g氧化銅的試管中,實驗裝置如下。

序號

2-1

2-2

操作

現(xiàn)象

2分鐘后溶液變?yōu)樗{色,無黑色固體剩余

10秒后溶液變?yōu)闇\綠色,無黑色固體剩余

(解釋與結(jié)論)

1)補全氧化銅與鹽酸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_____

2)實驗1中配制不同濃度的鹽酸時,需要使用的儀器包括_____(填序號,下同)。

A 量筒

B 燒杯

C 玻璃棒

D 酒精燈

3)實驗1的目的是_____。

4)結(jié)合實驗1和實驗2,得出的結(jié)論是_____。

(反思與評價)

5)實驗1-4中,“有黑色固體剩余”的原因是_____。

6)實驗1中若進行濃鹽酸與水的體積比為15的實驗,充分反應(yīng)后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為_____。

A 溶液變?yōu)榫G色,無黑色固體剩余

B 溶液變?yōu)楦鼫\的藍色,有黑色固體剩余

C 溶液變?yōu)楦鼫\的藍色,無黑色固體剩余

【答案】H2O ABC 探究鹽酸的濃度與反應(yīng)速率的關(guān)系 反應(yīng)物的濃度越大,溫度越高,反應(yīng)速率越快 鹽酸的量不足,沒有將氧化銅完全反應(yīng)掉 B

【解析】

解釋與結(jié)論:(1)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yīng)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不變,反應(yīng)物中含1個銅原子、1個氧原子、2個氫原子,2個氯原子,生成物中含有1個銅原子、2個氯原子,故還應(yīng)含有1個氧元素,2個氫原子,故還有水生成,將化學方程式補全為:;

2)用濃溶液配制稀溶液需要用到的儀器有: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和濃鹽酸)、玻璃棒(攪拌)、燒杯(溶解儀器)、膠頭滴管。

故選ABC;

3)由實驗1可知,該實驗將濃鹽酸配制成不同濃度的稀鹽酸,然后取2mL不同濃度的鹽酸分別加入到盛有0.2g氧化銅的試管中,然后記錄溶液變色的時間,變量是鹽酸的濃度,故該實驗是探究鹽酸的濃度與反應(yīng)速率的關(guān)系;

4)由實驗1可知,鹽酸濃度越大,溶液變色的時間越短,說明鹽酸濃度越大,反應(yīng)速率越快;

實驗2:取2mL稀鹽酸(濃鹽酸與水的體積比為13)加入到盛有0.2g氧化銅的試管中,常溫下,2分鐘后溶液變?yōu)樗{色,無黑色固體剩余,加熱時,10秒后溶液變?yōu)闇\綠色,無黑色固體剩余,說明溫度越高,反應(yīng)速率越快。

故結(jié)合實驗1和實驗2,得出的結(jié)論是:反應(yīng)物的濃度越大,溫度越高,反應(yīng)速率越快;

反思與評價:(5)實驗1-4中,“有黑色固體剩余”,可能是鹽酸的濃度過小,鹽酸的量不足,沒有將氧化銅完全反應(yīng)掉,故填:鹽酸的量不足,沒有將氧化銅完全反應(yīng)掉;

6)由實驗1可知,鹽酸的濃度越小,反應(yīng)生成溶液的顏色越淺,鹽酸濃度越小,鹽酸的量越不足,濃鹽酸與水的體積比:1:4時,4分鐘后溶液變?yōu)闇\藍色,有黑色固體剩余且不再減少,故濃鹽酸與水的體積比為15時,溶液顏色會變?yōu)楦鼫\的藍色,黑色固體有剩余。

故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三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P點的含義_____;

2)當乙中混有少量甲時,可采用_____(填“降溫結(jié)晶”或“蒸發(fā)結(jié)晶”)的方法提純乙。

3t2℃時,將甲、乙、丙三種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同時降溫到t1℃,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由大到小的順序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 化學與杜會生活

1)從鐵、生石灰、燒堿、小蘇打、硫酸銅中選擇符合題意的物質(zhì)(用化學式填空)。常用來配制波爾多液的鹽是_____,焙制糕點所用的發(fā)酵粉的主要成份是_____

2)生活中常用二氧化碳滅火而不用氮氣滅火的原因是_____。

化學與傳統(tǒng)文化

3)北宋《浸銅要略序》載山麓有膽泉(硫酸銅溶液),土人汲以浸鐵,數(shù)日輒類朽木,刮取其屑,鍛煉成銅,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原理_____。

4)《漢代古火井碑序》記載:諸葛丞相躬蒞視察,改進技法,刳斑竹以導氣(氣指天然氣),引井火以煮鹽,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原理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幫助小紅利用下列實驗裝置制備并研究CO2的性質(zhì)

1)儀器①的名稱是____,裝入藥品之前應(yīng)先進行的操作是____。

2)實驗室里制取一瓶CO2氣體,應(yīng)選擇的氣體發(fā)生裝置是____(填“A”或“B”)。按氣體從左到右流動,導管口的連接順序是a________(填接口小寫字母)。檢驗本實驗中CO2已經(jīng)收集滿的操作是____。

3)將收集到的CO2氣體按圖D進行實驗,可觀察到蠟燭熄滅。通過該實驗可知CO2具有的性質(zhì)是____(填字母序號)。

a.密度比空氣大 b.既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升溫至60℃的過程中,僅①燃燒;繼續(xù)升溫至260℃的過程中,僅③燃燒。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 ①燃燒,說明白磷是可燃物

B. 對比①③,可說明紅磷的著火點比白磷的高

C. 對比②③,可驗證燃燒需可燃物與氧氣接觸

D. ④未燃燒,說明無煙煤不是可燃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結(jié)合圖示實驗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1)請寫出圖中標有字母的儀器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B裝置制H2。要獲得干燥的H2,應(yīng)先將氣體通過盛有_____________D裝置, 再用E裝置收集,氣體應(yīng)從_______________端通入(選填“a”或“b)

(4)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來制二氧化碳,C相對于B裝置的優(yōu)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與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一種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的氨氣(NH3),應(yīng)選擇的制備和發(fā)生裝置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甲、乙兩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將乙物質(zhì)的不飽和溶液轉(zhuǎn)化為飽和溶液,可采用降低溫度的方法

B.t1°C,50 g甲物質(zhì)加入100 g水中,充分攪拌,得到150 g溶液

C.t1°C時的乙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升溫至t2°C ,有結(jié)晶現(xiàn)象

D.t2°C,甲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請用學過的化學知識回答:

1)請用化學式填寫下列生活中涉及的物質(zhì):新能源燃料氫能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家里廚房食醋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用于建筑材料的大理石____________;用于制溫度計的水銀____________。

2)大霧天導致呼吸道病人增多,因為霧霾可使空氣中增加大量的____________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顆粒物

3)為防止霧霾影響,PM2.5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__ 作用。

4)為了減少對大氣的污染,全國很多省市都提倡使用壓縮天然氣汽車,簡稱CNG汽車,請寫出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粗鹽中除了含有泥沙等難溶性物質(zhì)外,還含有可溶性雜質(zhì)Na2SO4MgCl2CaCl2為了除去其中的可溶性雜質(zhì),某化學興趣小組設(shè)計了如圖實驗過程。

1)①②③操作中都要用到的一種玻璃儀器是_______________。

2Na2CO3需要在BaCl2之后加入,為什么?_________

3)最終得到的氯化鈉固體與粗鹽中含有的氯化鈉相比,質(zhì)量增加,請寫出導致這一變化的化學方程式。(寫出一個)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