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I是實驗室“制取氫氣并還原氧化銅實驗”的簡易裝置,其中銅制燃燒匙可以在試管M中上下移動,虛線框中的裝置需從圖Ⅱ中選。畧DⅡ中的細銅絲一端繞成螺旋狀,先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變黑后再迅速地伸到制得的氫氣中.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I中,試管M內(nèi)的液體應選用______,該反
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2)在圖I的虛線框中,應選用圖Ⅱ中的______填
“A”或“B”)裝置,該裝置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
式為______.
(3)上述制氫氣的方法與鋅粒直接加入試管中相比,其主要優(yōu)點是______.
(1)氫氣的實驗室制法中,最好的藥品選擇就是鋅粒與稀硫酸,因為反應速率適中易于控制,而且不會影響氫氣的純度;(2)因為氫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所以選B裝置才能收集氫氣并且完成氫氣與氧化銅的反應;
(3)根據(jù)題目信息燃燒匙可以在試管M中上下移動,當燃燒匙脫離稀硫酸的液面時,反應物分離,反應停止.需要反應進行時可再將燃燒匙插入液面以下.
故答案是:
(1)稀硫酸Zn+H2SO4=ZnSO4+H2
(2)B,H2+CuO
.
Cu+H2O
(3)可以使反應隨時發(fā)生或停止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小江同學為了尋找含碳酸鈣質(zhì)量分數(shù)超過80%的石灰石,對樣品進行如下定量實驗:
實驗步驟Ⅰ.將過量稀鹽酸加入燒杯中并稱重Ⅱ.稱取少量石灰石樣品加入燒杯中,使之與過量稀鹽酸反應Ⅲ.待反應完全后,稱重
實驗圖示
實驗數(shù)據(jù)燒杯和稀鹽酸的質(zhì)量為100.0g石灰石樣品的質(zhì)量為15.0g燒杯和其中混合物的質(zhì)量為110.6g
試通過分析計算(結(jié)果保留一位小數(shù))
(1)該實驗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是______g,物質(zhì)的量為______mol.
(2)試通過計算推斷該石灰石樣品的純度是否符合要求(石灰石樣品中的雜質(zhì)不與鹽酸反應)?(寫出解題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五一”勞動節(jié),小軍給媽媽幫廚,發(fā)現(xiàn)一瓶沒有標簽的無色液體,小軍問媽媽這是什么物質(zhì),小軍媽媽要他猜一猜.假如你是小軍,你認為該無色液體會是______
(1)小軍打開瓶蓋聞了聞,初步判斷為白醋.請問小軍是利用了白醋的______(填“物理”或“化學”性質(zhì)作出的判斷.
(2)為進一步判斷該液體是否為白醋,小軍又進行了以下實驗.
取少量該液體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適量小蘇打粉末(碳酸氫鈉),觀察,有氣泡產(chǎn)生,說明該液體中含有______性(填“酸”、“堿”、“中”)物質(zhì).
(3)請你再設計一個簡單實驗,說明該液體的酸堿性(參照小軍的實驗方案,要求有簡單的實驗操作過程和現(xiàn)象.并得出結(jié)論)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甲同學認為Ca(OH)2與CO2能反應,而NaOH與CO2不能反應,因為實驗室檢驗CO2只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NaOH溶液.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說法不完全正確.乙同學怎么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呢?請你與乙同學一起在實驗室完成以下實驗.
(1)【提出假設】NaOH溶液能與CO2反應.
(2)【設計方案】
①用試劑______和______制取CO2氣體;
②請從下圖裝置中選出正確的發(fā)生裝置______(填字母),不選擇其他發(fā)生裝置的理由是______.(寫一個)

用圖中的D和E(塑料瓶與蓋)與發(fā)生裝置組裝來收集CO2氣體,請在下面的方框中畫出正確的實驗裝置圖.

③驗證假設.
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結(jié)論
第一步:向集滿CO2的塑料瓶中注入少量NaOH溶液,立即旋好蓋子,振蕩______NaOH溶液吸收了塑料瓶中的CO2氣體
第二步:取上一步中所得溶液,加入鹽酸______化學方程式:
______
所以假設成立.
(3)【總結(jié)與反思】實驗室里NaOH溶液易變質(zhì),其反應方程式為______.所以NaOH溶液應______保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某化學實驗小組同學將鐵粉投入硫酸銅溶液中,發(fā)現(xiàn)生成紅色固體物質(zhì)的同時有較多的氣泡放出.生成的是什么氣體呢?同學們決定進行探究.探究前老師提示,該反應生成的氣體只有一種.
提出猜想:放出的氣體可能是SO2、O2、H2,提出猜想的依據(jù)是______.
查閱資料:SO2易溶于水,化學性質(zhì)與二氧化碳有相似之處,它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生成CaSO3
方案設計:依據(jù)上述猜想,實驗小組同學分別設計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學認為是O2,則檢驗方法是______.
(2)乙同學認為是SO2,則只需將放出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澄清石灰水是否變渾濁.寫出SO2與Ca(O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3)實驗小組同學合作設計了如下組合實驗方案,排除和驗證猜想的氣體.

若拆去B裝置,直接連接A和C裝置進行實驗,可能導致______后果發(fā)生.
實驗探究:實驗開始時,先將收集到的氣體從a通入一段時間后,再點燃C處酒精燈;
這樣操作的目的是______.
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A裝置中溶液不變渾濁,C裝置中表面含CuO的銅網(wǎng)由黑色變?yōu)楣饬恋募t色;
結(jié)論:鐵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時,產(chǎn)生的氣體是______.
思維拓展:由上述實驗可以推出,硫酸銅溶液中可能含有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已知某不純的硝酸鈉中混有一種、兩種或三種雜質(zhì),為了確定不純的硝酸鈉溶液中所含雜質(zhì)的成分,一位同學設計了以下實驗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操作I和Ⅱ是______.
(2)經(jīng)分析,雜質(zhì)成分的可能性有以下幾種情況:(用化學式表示)
若含有一種雜質(zhì),則是______;
若含有兩種雜質(zhì),則可能是______;
若有三種雜質(zhì),則可能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例用如圖1給出裝置,設計實驗以粗略測定銅的相對原子量(已知氫、氧原子的相對質(zhì)量)回答提出問題.

(1)按氣流從左至右流向,儀器組裝連接順序為(用大寫字母標)______.
(2)各組儀器接口順序為(用小寫字母標)______.
(3)如圖2,寫出下列裝置的作用A______B______F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化學興趣小組對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劑成分及其含量進行以下探究:查得資料:該牙膏摩擦劑由碳酸鈣、氫氧化鋁組成;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鹽酸時無氣體產(chǎn)生.牙膏樣品中碳酸鈣的定量測定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圖中夾持儀器略去)進行實驗,充分反應后,測定C中生成的BaCO3沉淀質(zhì)量,以確定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依據(jù)實驗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過程中需持續(xù)緩緩通入空氣.其作用除了可攪拌B、C中的反應物外,還有:______
(2)C中反應生成BaCO3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
(3)下列各項措施中,不能提高測定準確度的是______(填標號).
a.在加入鹽酸之前,應排凈裝置內(nèi)的CO2氣體
b.滴加鹽酸不宜過快
c.在A-B之間增添盛有濃硫酸的洗氣裝置
d.在B-C之間增添盛有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洗氣裝置
(4)實驗中準確稱取8.00g樣品三份,進行三次測定,測得BaCO3平均質(zhì)量為3.94g.則樣品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
(5)有人認為不必測定C中生成的BaCO3質(zhì)量,只要測定裝置C在吸收CO2前后的質(zhì)量差,一樣可以確定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實驗證明按此方法測定的結(jié)果明顯偏高,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水煤氣是一種工業(yè)上常用的氣體燃料,一般用焦炭和水蒸氣在高溫下反應制得,含有少量的CO2和水蒸氣雜質(zhì).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水煤氣的主要成分進行研究.
【查閱資料】
(1)白色的無水硫酸銅粉末遇水變成藍色;
(2)Na2CO3與少量鹽酸反應生成NaHCO3和NaCl,與過量鹽酸反應時生成NaCl,H2O,CO2
【實驗假設】
①可燃氣只是CO
②可燃氣體只是H2
③可燃氣體是CO,H2的混合氣.
【實驗過程】
實驗小組按以下流程進行實驗(水煤氣中CO2,H2O已被充分吸收);

實驗中,發(fā)現(xiàn)黑色氧化銅變紅,且______,證明水煤氣含有H2;還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水煤氣含有另一可燃氣體為______
【實驗反思】
根據(jù)實驗結(jié)論,甲同學認為實驗應保證安全,防止中毒,對尾氣的處理方法是______
【實驗拓展】
(1)實驗后,乙同學認為欲檢驗所用NaOH是否完全消耗,可向溶液中滴入幾滴稀鹽酸,若沒有氣體產(chǎn)生,則溶液中還有NaOH剩余,但丙同學認為乙同學的設計是錯誤的,理由是______
(2)丁同學通過本次實驗,結(jié)合查閱的資料發(fā)現(xiàn),不用任何其它試劑,只用試管和膠頭滴管就可以鑒別稀鹽酸和碳酸鈉兩種無色溶液.正確的鑒別方案及結(jié)論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