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氧氣是我們身邊常見的物質(zhì),以下關于氧氣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zhì)比較活潑的氣體,能氧化許多物質(zhì)
B. 魚、蝦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氣易溶于水
C. 氧氣可用于動植物呼吸、醫(yī)療急救、火箭發(fā)射的助燃劑等
D. 氧氣可以供給呼吸,和體內(nèi)物質(zhì)反應而釋放能量,維持生命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氫氧化鈉溶液和二氧化碳反應沒有明顯現(xiàn)象,為驗證CO2與NaOH能夠發(fā)生反應,某同學按下圖組裝實驗裝置,并進行實驗。(提示:Na2CO3能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1)有時藥品滴加順序會影響實驗現(xiàn)象。如果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氣球先膨脹,后變癟”,則加入試劑的順序應該是________(填序號)。
A.先加入鹽酸,再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B.先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再加入鹽酸
(2)請解釋氣球“先膨脹”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化學反應的溶液顏色變化體現(xiàn)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學”,請回答:
(1)溶液X是 (填“酸”、“堿”、“鹽”),試劑A的名稱是 .
(2)若X是稀硫酸,B是氧化物,則B的化學式為 .
(3)若X是稀鹽酸,C是單質(zhì),則C的名稱是 .
(4)若X是稀硫酸,D是堿,則X與D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zhì)的性質(zhì)與所對應的用途沒有關系的是 ( )
A. 氧氣助燃﹣﹣焊接金屬 B. 氦氣密度小,性質(zhì)穩(wěn)定﹣﹣制探空氣球
C. 紅磷燃燒產(chǎn)生白煙﹣﹣制作煙幕彈 D. 液氮溫度低﹣﹣保護糧食瓜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同學將CO2分別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中,觀察到前者變渾濁,后者無明顯現(xiàn)象。
(1)寫出上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探究CO2和NaOH是否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王強設計了如圖所示的A、B實驗,驗證CO2與NaOH溶液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實驗現(xiàn)象為A中試管內(nèi)液面上升;B中氣球脹大。
①王強認為上述實驗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莉提出質(zhì)疑,她認為上述實驗不嚴謹,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得到科學嚴謹?shù)慕Y論,仍利用該裝置,補做的對比實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認為兩實驗中存在安全隱患的是________(填代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25℃時,向20.0mL質(zhì)量分數(shù)為30%的鹽酸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溶液的pH與所加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b、d點對應溶液的pH:b>d
B.所用氫氧化鈉溶液的質(zhì)量分數(shù)一定為30%
C.向b點對應的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無色
D.d點對應的溶液中溶質(zhì)是NaCl和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探究分子的運動,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已知:濃氨水呈堿性,能使酚酞溶液變紅色。
(1)圖Ⅰ所示的實驗中,一段時間后變紅的燒杯是________,變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Ⅱ為改進后的實驗,滴入2~3滴濃氨水后,在c處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小試管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鈉固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進后的裝置具有哪些優(yōu)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打開盛有濃氨水的試劑瓶,可聞到刺激性氣味,其原因是 ( )
A. 氨分子的體積變大 B. 氨分子中原子種類發(fā)生變化
C. 氨分子在不斷運動 D. 氨分子轉(zhuǎn)變?yōu)榈肿雍蜌浞肿?/span>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