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1,點A、B分別在數(shù)軸原點O的左右兩側(cè),且 OA+50=OB,點B對應數(shù)是90.
(1)求A點對應的數(shù);
(2)如圖2,動點M、N、P分別從原點O、A、B同時出發(fā),其中M、N均向右運動,速度分別為2個單位長度/秒,7個單位長度/秒,點P向左運動,速度為8個單位長度/秒,設它們運動時間為t秒,問當t為何值時,點M、N之間的距離等于P、M之間的距離;
(3)如圖3,將(2)中的三動點M、N、P的運動方向改為與原來相反的方向,其余條件不變,設Q為線段MN的中點,R為線段OP的中點,求22RQ﹣28RO﹣5PN的值.
【答案】
(1)解:如圖1,∵點B對應數(shù)是90,
∴OB=90.
又∵ OA+50=OB,即 OA+50=90,
∴OA=120.
∴點A所對應的數(shù)是﹣120
(2)解:依題意得,MN=|(﹣120+7t)﹣2t|=|﹣120+5t|,
PM=|2t﹣(90﹣8t)|=|10t﹣90|,
又∵MN=PM,
∴|﹣120+5t|=|10t﹣90|,
∴﹣120+5t=10t﹣90或﹣120+5t=﹣(10t﹣90)
解得t=﹣6或t=14,
∵t≥0,
∴t=14,點M、N之間的距離等于點P、M之間的距離
(3)解:依題意得RQ=( 45+4t)﹣(﹣60﹣4.5t)=105+8.5t,
RO=45+4t,
PN=(90+8t)﹣(﹣120﹣7t)=210+15t,
則22RQ﹣28RO﹣5PN=22(105+8.5t)﹣28(45+4t)﹣5(210+15t)=0
【解析】(1)根據(jù)點B對應的數(shù)求得OB的長度,結(jié)合已知條件和圖形來求點A所對應的數(shù);(2)由M、N之間的距離等于P、M之間的距離列式為,列方程求出t;(3)由M、N之間的距離等于P、M之間的距離列式為,列方程求出t,并求出RQ,RO及PN,再求出22RQ﹣28RO﹣5PN的值.
【考點精析】根據(jù)題目的已知條件,利用數(shù)軸和兩點間的距離的相關知識可以得到問題的答案,需要掌握數(shù)軸是規(guī)定了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的一條直線;同軸兩點求距離,大減小數(shù)就為之.與軸等距兩個點,間距求法亦如此.平面任意兩個點,橫縱標差先求值.差方相加開平方,距離公式要牢記.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對數(shù)中,相等的是( 。
A. ﹣32和﹣23 B. (﹣3)2和(﹣2)3
C. ﹣32和(﹣3)2 D. ﹣23和(﹣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ABC中,∠ACB=90°,BC=6,AB=10.點Q與點B在AC的同側(cè),且AQ⊥AC.
(1)如圖1,點Q不與點A重合,連結(jié)CQ交AB于點P.設AQ=x,AP=y,求y關于x的函數(shù)解析式,并寫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2)是否存在點Q,使△PAQ與△ABC相似,若存在,求AQ的長;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如圖2,過點B作BD⊥AQ,垂足為D.將以點Q為圓心,QD為半徑的圓記為⊙Q.若點C到⊙Q上點的距離的最小值為8,求⊙Q的半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球上的海洋面積約三億六千一百萬平方千米,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 )平方千米.
A. 361×106B. 36.1×107C. 3.61×108D. 0.361×10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拋物線y=﹣x2+2x+3與x軸交于A、B兩點,與y軸交于C點,對稱軸與拋物線相交于點M,與x軸相交于點N.點P是線段MN上的一動點,過點P作PE⊥CP交x軸于點E.
(1)直接寫出拋物線的頂點M的坐標是 .
(2)當點E與點O(原點)重合時,求點P的坐標.
(3)點P從M運動到N的過程中,求動點E的運動的路徑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