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A、B、C三點不在同一直線上.
(1)若點A、B、C均在半徑為R的⊙O上,
i)如圖①,當∠A=45°,R=1時,求∠BOC的度數(shù)和BC的長;
ii)如圖②,當∠A為銳角時,求證:sinA=數(shù)學公式
(2)若定長線段BC的兩個端點分別在∠MAN的兩邊AM、AN(B、C均與A不重合)滑動,如圖③,當∠MAN=60°,BC=2時,分別作BP⊥AM,CP⊥AN,交點為P,試探索在整個滑動過程中,P、A兩點間的距離是否保持不變?請說明理由.

解:(1)i)∵A、B、C均在⊙O上,
∴∠BOC=2∠A=2×45°=90°,
∵OB=OC=1,
∴BC=
注:也可延長BO或過O點作BC的垂線構(gòu)造直角三角形求得BC.

ii)證法一:如圖②,作直徑CE,則∠E=∠A,CE=2R,
∴∠EBC=90°
∴sinA=sinE=,
證法二:如圖③.連接OB、OC,作OH⊥BC于點H,
則∠A=∠BOC=∠BOH,BH=BC
∴sinA=sin∠BOH===,

(2)如圖④,連接AP,取AP的中點K,連接BK、CK,
在Rt△APC中,CK=AP=AK=PK,
同理得:BK=AK=PK,
∴CK=BK=AK=PK,
∴點A、B、P、C都在⊙K上,
∴由(1)ii)可知sin60°=
∴AP==(定值),
故在整個滑動過程中,P、A兩點間的距離不變.
分析:(1)i)根據(jù)圓周角定理得出∠BOC=2∠A=90°,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出BC的長;
ii)作直徑CE,則∠E=∠A,CE=2R,利用sinA=sinE=,得出即可;
(2)首先證明點A、B、P、C都在⊙K上,再利用sin60°=,得出AP==(定值).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圓周角定理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和四點共圓等知識,根據(jù)已知得出點A、B、P、C都在⊙K上以及sin60°=是解題關(guān)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平行于x軸的直線y=a(a≠0)與函數(shù)y=x和函數(shù)y=
1
x
的圖象分別交于點A和點B,又有定點P(2,0).
(1)若a>0,且tan∠POB=
1
9
,求線段AB的長;
(2)在過A,B兩點且頂點在直線y=x上的拋物線中,已知線段AB=
8
3
,且在它的對稱軸左邊時,y隨著x的增大而增大,試求出滿足條件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3)已知經(jīng)過A,B,P三點的拋物線,平移后能得到y(tǒng)=
9
5
x2的圖象,求點P到直線AB的距離.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有三點A(-2,1)、B(3,1)、C(2,3).請回答如下問題:
(1)在坐標系內(nèi)描出點A、B、C的位置;
(2)求出以A、B、C三點為頂點的三角形的面積;
(3)在y軸上是否存在點P,使以A、B、P三點為頂點的三角形的面積為10,若存在,請直接寫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A、B、C,請按下面的要求畫圖.
(1)作直線AB;
(2)作射線AC;
(3)作線段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已知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A、B、C(在同一平面內(nèi)),按下列要求畫出圖形.
(1)畫出線段BC.
(2)過點A作直線AD∥線段BC.
(3)過點A作BC的垂線,垂足為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AO=8,AB=AC,sin∠ABC=
45
.CD與y軸交于點E,且S△COE=S△ADE.已知經(jīng)過B,C,E三點的圖象是一條拋物線,求這條拋物線對應的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