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福州)已知∠1=30°,則∠1的余角度數(shù)是( )
A.160°
B.150°
C.70°
D.60°
【答案】分析:本題考查角互余的概念:和為90度的兩個角互為余角.
解答:解:根據定義∠1的余角度數(shù)是90°-30°=60°.
故選D.
點評:此題屬于基礎題,較簡單,主要記住互為余角的兩個角的和為90度.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9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二次函數(shù)》(08)(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9•福州)已知直線l:y=-x+m(m≠0)交x軸、y軸于A、B兩點,點C、M分別在線段OA、AB上,且OC=2CA,AM=2MB,連接MC,將△ACM繞點M旋轉180°,得到△FEM,則點E在y軸上,點F在直線l上;取線段EO中點N,將ACM沿MN所在直線翻折,得到△PMG,其中P與A為對稱點.記:過點F的雙曲線為C1,過點M且以B為頂點的拋物線為C2,過點P以M為頂點的拋物線為C3
(1)如圖,當m=6時,①直接寫出點M、F的坐標,②求C1、C2的函數(shù)解析式;
(2)當m發(fā)生變化時,①在C1的每一支上,y隨x的增大如何變化請說明理由.②若C2、C3中的y都隨著x的增大而減小,寫出x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9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反比例函數(shù)》(05)(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9•福州)已知直線l:y=-x+m(m≠0)交x軸、y軸于A、B兩點,點C、M分別在線段OA、AB上,且OC=2CA,AM=2MB,連接MC,將△ACM繞點M旋轉180°,得到△FEM,則點E在y軸上,點F在直線l上;取線段EO中點N,將ACM沿MN所在直線翻折,得到△PMG,其中P與A為對稱點.記:過點F的雙曲線為C1,過點M且以B為頂點的拋物線為C2,過點P以M為頂點的拋物線為C3
(1)如圖,當m=6時,①直接寫出點M、F的坐標,②求C1、C2的函數(shù)解析式;
(2)當m發(fā)生變化時,①在C1的每一支上,y隨x的增大如何變化請說明理由.②若C2、C3中的y都隨著x的增大而減小,寫出x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9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09•福州)已知直線l:y=-x+m(m≠0)交x軸、y軸于A、B兩點,點C、M分別在線段OA、AB上,且OC=2CA,AM=2MB,連接MC,將△ACM繞點M旋轉180°,得到△FEM,則點E在y軸上,點F在直線l上;取線段EO中點N,將ACM沿MN所在直線翻折,得到△PMG,其中P與A為對稱點.記:過點F的雙曲線為C1,過點M且以B為頂點的拋物線為C2,過點P以M為頂點的拋物線為C3
(1)如圖,當m=6時,①直接寫出點M、F的坐標,②求C1、C2的函數(shù)解析式;
(2)當m發(fā)生變化時,①在C1的每一支上,y隨x的增大如何變化請說明理由.②若C2、C3中的y都隨著x的增大而減小,寫出x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1年廣東省深圳市第二次十校聯(lián)考中考數(shù)學模擬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2009•福州)已知,A、B、C、D、E是反比例函數(shù)y=(x>0)圖象上五個整數(shù)點(橫,縱坐標均為整數(shù)),分別以這些點向橫軸或縱軸作垂線段,由垂線段所在的正方形邊長為半徑作四分之一圓周的兩條弧,組成如圖所示的五個橄欖形(陰影部分),則這五個橄欖形的面積總和是    (用含π的代數(sh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09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反比例函數(shù)》(04)(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2009•福州)已知,A、B、C、D、E是反比例函數(shù)y=(x>0)圖象上五個整數(shù)點(橫,縱坐標均為整數(shù)),分別以這些點向橫軸或縱軸作垂線段,由垂線段所在的正方形邊長為半徑作四分之一圓周的兩條弧,組成如圖所示的五個橄欖形(陰影部分),則這五個橄欖形的面積總和是    (用含π的代數(sh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