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關(guān)浮子式密度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密度計也可以測量固體物質(zhì)的密度
B.密度計刻度越往上,表示液體密度越小
C.密度計放在密度較小的液體中所受浮力較小
D.密度計正常工作狀態(tài)需漂浮或懸浮

分析 (1)密度計是用來測量液體密度的工具,是根據(jù)物體漂浮時浮力與重力相等的原理制成的;
(2)密度計上的刻度代表了液體密度的大小,根據(jù)ρ=$\frac{{F}_{浮}}{g{V}_{排}}$,密度計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則表示液體的密度越。

解答 解:A、密度計是用來測量液體密度的工具,不能測量固體物質(zhì)的密度,故A錯誤;
BC、密度計測液體密度時,都是漂浮的,浮力等于重力,重力不變,浮力不變,根據(jù)V=$\frac{{F}_{浮}}{{ρ}_{液}g}$,浮力相同,密度計浸入液體的深度越小,說明液體的密度越大,密度計上的刻度(值),越靠近下端,示數(shù)值越大,故B正確,C錯誤;
D、密度計測液體密度時,都是漂浮的,所以利用漂浮的條件工作的,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 此題考查了密度計的測量原理,是根據(jù)物體漂浮時,浮力與重力相等的特點進(jìn)行測量的,所以確定密度計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不變是關(guān)鍵.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如圖所示,重為4N、高為0.24m、底面積為0.02m2的圓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內(nèi)裝有4kg的水(不計容器壁的厚度,g取10N/kg,水的密度為1.0×103kg/m3),求:
(1)水對容器底部產(chǎn)生的壓強p
(2)現(xiàn)將一密度為1.8×103kg/m3質(zhì)量為2kg的實心小球輕輕地放入容器中,靜止后有0.2kg的水溢出,此時圓柱形容器對桌面的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1.如圖所示的電路,電源電壓保持不變,R1=20Ω,當(dāng)閉合開關(guān)S1、S3,斷開S2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3A,當(dāng)閉合開關(guān)能S2、S3,斷開S1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1.2A.
(1)求電源電壓;
(2)求電阻R2的阻值;
(3)當(dāng)閉合S1,斷開S2、S3時,電路消耗的電功率為P1;當(dāng)閉合S2,斷開S1、S2時,電路消耗的電功率為P2,且P1:P2=1:2,求電阻R3的阻值;
(4)求整個電路消耗的最小電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公汽公司為了保證人們從公汽后門上下車時的安全,在無人售票車上安裝了“車載電視監(jiān)控器”,如圖所示是該裝置的光學(xué)系統(tǒng),圖中的攝像頭的工作原理相當(dāng)于凸透鏡.汽車頭燈的位置安裝較低,當(dāng)車燈發(fā)出的光照到路面上的障礙物時,因為光的直線傳播,障礙物形成的影子較長,司機容易發(fā)現(xiàn).自行車的尾燈是由互成直角的平面鏡組成的,當(dāng)汽車發(fā)出的光照射到尾燈上時,它會將光沿原路反射回去,以引起司機的注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著名的“死海”位于以色列和約旦之間,死海湖中及湖岸均富含鹽份,就是一個不會游泳的人也能安然自得地躺在水面上看書,如圖所示.人漂浮在水面上時,受到的浮力等于 重力,湖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下列現(xiàn)象中沒有應(yīng)用這一原理的是( 。
A.用船槳向后劃水,船向前行駛
B.春節(jié)期間,小孩玩的“魚雷”向空中騰空飛起時,它會向地面噴氣
C.人向前跑步時要用力向后下方蹬地
D.教室門上的手柄總是安裝在離門軸較遠(yuǎn)地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3.如圖,小球靜止燒杯的水中,請作出小球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示意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一個鋁球重4.5N,體積為5.0×10-4m3.如果用手把這個鋁球浸沒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5N,放手后鋁球?qū)⑸细。ㄟx填“上浮”“下沉”或“靜止不動”),靜止時鋁球浸在水中的體積是4.5×10-4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如圖,不計滑輪、繩的質(zhì)量及一切摩擦阻力,已知mB=3kg,要使物體C有可能處于平衡狀態(tài),那么mC的可能值為下列哪幾個( 。
A.3kgB.9kgC.15kgD.20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