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夏天,某同學到菜市場買菜,發(fā)現(xiàn)菜農(nóng)不斷將水灑在蔬菜菜葉上,請利用所學知識,解釋該同學看到的這一現(xiàn)象.

分析 蒸發(fā)是一種汽化現(xiàn)象,汽化要吸熱;蒸發(fā)有致冷作用.

解答 答:夏天,某同學到菜市場買菜,菜農(nóng)不斷將水灑在蔬菜菜葉上,這是因為水會發(fā)生蒸發(fā),蒸發(fā)過程中吸熱,可使蔬菜的溫度降低,起到保鮮的作用.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有關汽化現(xiàn)象的知識,解題時要知道汽化的兩種方式:蒸發(fā)和沸騰;會靈活應用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分析問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3.曉宇同學在實驗室里測量一塊不規(guī)則金屬片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移到零刻線后,太平橫梁指針如圖甲所示,此時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填“左”或“右”)調(diào)節(jié)使天平平衡;
(2)用調(diào)節(jié)好的天平測量金屬片的質(zhì)量時,所用砝碼的個數(shù)和游碼的位置如圖乙所示,則金屬片的質(zhì)量為36.4g;
(3)他發(fā)現(xiàn)瓷片放不進量筒,改用如圖丙所示的方法測瓷片的體積:
a.往燒杯中加入適量的水,把金屬片浸沒,在水面到達的位置上作標記,然后取出金屬片;  
b.先往量筒裝入40ml的水,然后將量筒的水緩慢倒入燒杯中,讓水面到達標記處,量筒里剩余水的體積如圖丁所示,則金屬片的體積為14cm3
(4)此金屬片的密度為2.6×103kg/m3;
(5)根據(jù)以上步驟,你認為曉宇同學測出的金屬片密度值偏。ㄌ睢捌蟆被颉捌 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關于熱、內(nèi)能和溫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
A.物體內(nèi)能增加,溫度一定升高
B.物體放出熱量,溫度一定降低
C.物體溫度降低的越多,放出熱量就越多
D.質(zhì)量相同的兩個物體,溫度升高得多的物體吸收的熱量一定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閉合開關S,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動,電流表與電壓表的示數(shù)將( 。
A.都不變B.都變小
C.電壓表不變,電流表變小D.電壓表變大,電流表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中山艦是“濃縮中國觀代史”的一代名艦,1938年在長江被日軍擊中,沉入19m深的江底.創(chuàng)新小組的同學們查詢了中山艦的相關資料如下:
艦長 艦寬 型深 吃水 排水量 最大功率 最大速度 
 62.1m 8.9m4.5m 2.4m 780噸 1000kW  25km/h
(1)滿載時,中山艦所受浮力和浸入水中的體積是多少?(g=10N/kg)
(2)浮筒打撈,是打撈沉船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把裝滿水的浮桶沉入海底,縛在沉船上,然后用壓縮空氣將桶內(nèi)的水排出.若采用這種方法打撈中山艦,至少用多大氣壓的壓縮空氣才能把桶內(nèi)的水排出?(假設長江水面大氣壓為105Pa)
(3)假如由你來組織打撈中山艦,在打撈前,還要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減小提拉沉船所需要拉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一個豎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圓柱形容器,內(nèi)裝密度為ρ的液體.將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金屬塊A浸沒在該液體中(A與容器底和容器側(cè)壁未接觸),金屬塊A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F.將木塊B放入該液體中,靜止后木塊B露出液面的體積與其總體積之比為7:12.把金屬塊A放在木塊B上面,木塊B剛好沒入液體中(如圖所示).( 。
A.若已知金屬塊A的體積為V0,則A的重力為F+ρgV0
B.木塊B的密度是$\frac{7}{12}$ρ
C.若已知金屬塊A的體積與木塊B的體積之比為13:24,則金屬塊A的體積為$\frac{13F}{ρg}$
D.若已知金屬塊A的體積與木塊B的體積之比為13:24且木塊B的下表面積為s,則該液體對木塊B下表面的壓強為24F/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9.在“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鹽水密度”的實驗中:
(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碼移至標尺左端0刻度線處,發(fā)現(xiàn)指針指在分度盤的左側(cè),應將平衡螺母向右調(diào),使天平橫梁平衡.
(2)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zhì)量為30g,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的鹽水,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zhì)量如圖甲所示,則鹽水的質(zhì)量是32g.再將燒杯中的鹽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圖乙所示,鹽水的密度為1.07×103kg/m3
(3)小聰同學在實驗中先測出空燒杯的質(zhì)量m1,倒入鹽水后測出其總質(zhì)量m2.再將鹽水倒入量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由于鹽水較多,無法全部倒完,他及時停止了操作.同組同學討論后認為仍可繼續(xù)完成實驗,于是小聰讀出此時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又加了一個步驟,順利得出了鹽水的密度.你認為增加的步驟是:測出剩余鹽水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m3,請幫小聰寫出計算鹽水密度的表達式ρ=$\frac{{m}_{2}-{m}_{3}}{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小冉在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為0.1 N的彈簧測力計,底面積為5 cm2、高度為6 cm的實心圓柱體銅塊,相同的大燒杯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種液體,細線等.
(1)小冉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A步驟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7N;用彈簧測力計掛著銅塊緩慢地浸入液體中不同深度,步驟如圖B、C、D、E、F所示(液體均未溢出),并將其示數(shù)記錄在如表中:
實驗步驟BCDEF
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N2.62.52.42.42.3
(2)在實驗步驟中B中銅塊所受浮力F=0.1N.
(3)分析實驗步驟A、B、C、D,可以說明浮力大小跟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4)小冉用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算出了某種液體的密度是1.3×103kg/m3(結(jié)果保留二位有效數(shù)字),還算出了步驟B中銅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是200Pa.
(5)小冉在步驟B的基礎上繼續(xù)探究:保持銅塊下表面所處的位置不變,把彈簧測力計的拉環(huán)固定在鐵架臺上,緩慢向燒杯內(nèi)加水,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逐漸減。ㄌ睢霸龃蟆被颉皽p小”);當所加水使銅塊剛好浸沒時(水未溢出),燒杯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增加了420Pa.(已知在一定范圍內(nèi),彈簧受到的拉力每減少0.1 N,彈簧的長度就縮短0.1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掃地機器人是一款能自動清掃的智能家用電器,如圖甲.
機器人通過電動機旋轉(zhuǎn)產(chǎn)生高速氣流,將灰塵、雜物吸入集塵盒;其防滑輪皮采用凸凹材質(zhì)制成;底部安裝有塑料刷,用于清掃吸附在地板上的灰塵及輕小物體;前端裝有感應器,通過發(fā)射、接收超聲波或紅外線來偵測障礙物.當剩余電量減為電池容量的20%時,機器人會主動尋找充電器充電.表一為某掃地機器人的部分參數(shù).電池容量指放電電流與放電總時間的乘積.
表一:
額定工作電壓12V額定功率30W
電池容量2500mAh工作噪音<50dB
機器人中吸塵電機的吸入功率是衡量其優(yōu)劣的重要參數(shù),測得某吸塵電機的吸入功率與真空度、風量間的對應關系如表二.真空度指主機內(nèi)部氣壓與外界的氣壓差.風量指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吸塵電機排出的空氣體積.吸塵電機吸入功率與輸入功率的比值叫做效率.
表二:
真空度(Pa)400450500550600
風量(m3/s)0.0250.020.0170.0150.013
吸入功率(W)10.009.008.507.80
(1)機器人工作時,主機內(nèi)部的氣壓小于(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氣壓而產(chǎn)生吸力.若該機器人向障礙物垂直發(fā)射超聲波,經(jīng)過0.001s收到回波,則其發(fā)射超聲波時與障礙物間的距離約為17cm.(設超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
(2)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B.
A.地面有靜電時,輕小物體會吸附在地板上而不易清掃
B.當遇到玻璃門等透明障礙物時,使用紅外線感應器效果較好
C.機器人工作時發(fā)出的聲音不會對人的聽力造成損傷
D.采用凸凹材質(zhì)的輪皮,可增大機器人與地面間的摩擦
(3)該機器人正常工作時的電流為2.5A;充滿電后至下一次自動充電前能夠連續(xù)正常工作的最長時間為48min.
(4)由表二數(shù)據(jù)可知,當風量為0.015m3/s時,若吸塵電機的輸入功率為25W,此時其效率為33%;上述風量下,10min內(nèi)通過吸塵電機提出的空氣質(zhì)量為11.7kg.(取ρ空氣=1.3kg/m3
(5)光敏電阻是制作灰塵傳感器的常用元件.圖乙為某光敏電阻的控制電路,電源電壓U0恒定,RG為光敏電阻,其阻值隨空氣透光程度的變化而變化,R0為定值電阻.當光敏電阻分別為6Ω和18Ω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分別為6V和3V,則R0=6Ω;為監(jiān)測空氣的透光程度,要將電壓表表盤的相關刻度值轉(zhuǎn)化為對應的總阻值(R0+RG),則轉(zhuǎn)化后表盤上從左到右刻度線對應的阻值將減。ㄟx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