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光學實驗時,某同學需要將一束平行光的寬度放大為2倍,于是他在光束路徑中放置了由兩片透鏡組成的透鏡組來實現(xiàn)此目的,如圖17所示。若采用兩個凸透鏡且其中一個透鏡的焦距為f,則另一凸透鏡的焦距應為多少?兩透鏡應如何放置?請用作圖法進行說明。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3全國初中應用物理知識競賽)如果發(fā)生油鍋起火現(xiàn)象,下列做法中最不應該的是( )
A.加一些冷油,降低溫度 B.立刻蓋上鍋蓋
C.立即向鍋內(nèi)倒入冷水來滅火 D.將蔬菜倒入油鍋內(nè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9上海初中物理知識競賽復賽題)如圖所示的裝置,可以測定每千克I00 ℃的水,在大氣壓下汽化成100 ℃ 的水蒸氣所需吸收的熱量Q。該裝置的測量原理是:用加熱器使水沸騰,汽化的水蒸氣通過凝聚器液化后被收集在量杯中;測量加熱器的發(fā)熱功率及一段時間內(nèi)在量杯中收集到的水的質量,根據(jù)能量守恒關系即可求出Q的值。這個汽化裝置工作時的散熱功率恒定不變,但散熱功率的值未知。測得加熱器的功率為285.0瓦時,在300秒時間內(nèi)被冷凝和收集的液體質量為28.0克;加熱器的功率為100.0瓦時,在300秒時間內(nèi)被冷凝和收集的液體質量為4.0克。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求每千克100℃的水在大氣壓下汽化成100 ℃的水蒸氣所需吸收的熱量Q。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定時炸彈的引爆裝置如圖8所示,起爆前定時開關S是閉合的,當設定的起爆時間一到,定時開關S會自動斷開。為使引爆裝置停止工作,作為拆彈專家的你千萬不能實施的是
A.在a處剪斷導線
B.在b處剪斷導線
C.趕在起爆之前用導線連接ab
D.趕在起爆之前用導線直接連接電源兩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13所示,將同一物體分別沿光滑的斜面AB、AC以相同的速度從底部均勻拉到頂點A,已知道AB>AC,如果拉力做的功分別為W1、W2,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別為P1、P2,則W1 W2,P1 P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歐姆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忠民和勇勝為探究小明提出的問題,設計如圖22所示電路,并準備了充足的實驗器材。
(1)為完成探究,應該改變電壓,觀察電流的變化。請寫出兩種(不同角度)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的方法。
(2)忠民按設計好的電路進行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如下表(R為定值電阻):
次 數(shù) | 1 | 2 | 3 |
電流I/A | 0.2 | 0.4 | 0.6 |
電壓U/V | 1.0 | 2.0 | 3.0 |
請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寫出實驗結論: 。
(3)勇勝在連接電路時,誤將電壓表與滑動變阻器并聯(lián),在實驗中收集數(shù)據(jù)如下表(電源電壓已知且不變):
次 數(shù) | 1 | 2 | 3 | 4 | 5 |
電流I/A | 0.16 | 0.24 | 0.32 | 0.40 | 0.48 |
電壓U/V | 2.2 | 1.8 | 1.4 | 1.0 | 0.6 |
問題:
按勇勝的實驗也能得出正確結論,請寫出得出正確結論的辦法。
②實驗中操作失誤,往往是新收獲的契機。請寫出本實驗操作過程中,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隨著它連入電路中電阻值的變化是如何變化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關于廚房里能聯(lián)想到的物理知識,其中錯誤的是( )
A.磨菜刀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壓強
B.把雞蛋向碗邊沿一磕,雞蛋破了碗完好無損,說明碗對雞蛋的力大于雞蛋對碗的力
C.餃子上捏出了漂亮的花邊,是力改變了物體的形狀
D.靜止在水平面上的電飯鍋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對它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右圖是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
(1)為保證實驗成功,每次都應用彈簧秤拉著木塊沿水平方向作______運動,并在此過程中讀出測力計的示。
(2)(b)和(a)相比,測力計的示數(shù)_____,說明在_______一定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_____有關。
(3)(c)與(a)相比,測力計的示數(shù)_____,說明在______一定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_ _有關。
五、計算題(共1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