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如圖所示,推開的彈簧門在自動關閉過程中,動能逐漸增大,彈性勢能逐漸減。

分析 (1)由于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而具有能叫做彈性勢能.
(2)由于物體的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3)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解答 解:彈簧門被推開后,彈簧被卷緊,發(fā)生了彈性形變,具有了彈性勢能.
放手后,彈簧恢復彈性形變,彈性勢能變小,同時門由靜止變?yōu)檫\動,門具有了動能.所以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推開的彈簧門在自動關閉過程中,動能逐漸增大,彈性勢能逐漸減小.
故答案為:動;彈性勢.

點評 只要知道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具有動能彈性勢能即可解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托里拆利實驗第一次測定了大氣壓強的數(shù)值.一標準大氣壓相當于76厘米高的水銀柱產(chǎn)生的壓強,合1.013×105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在“觀察水的沸騰的實驗”中,小明的實驗記錄表格如下:
時間(min)012345678
溫度(℃)90℃92℃94℃96℃98℃99℃99℃96℃99℃
(1)觀察到當水沸騰時,水中形成大量的氣泡上升到水面破裂開來,里面的水蒸氣散發(fā)到空氣中.從實驗可得出結論:①沸騰前吸熱,水的溫度不斷升高;②沸騰時吸熱,水的溫度保持不變.
(2)從記錄的數(shù)據(jù)看出,在第7分鐘記錄的數(shù)據(jù)是明顯錯誤的.
(3)由表可知,加熱了5分鐘水開始沸騰,水的沸點是99℃.
(4)小麗觀察到沸騰前和沸騰時水中氣泡上升過程中的兩種情況,如圖(a)、(b)所示,則圖a是水沸騰時的情況,圖b中水的響聲較大.
(5)實驗中發(fā)現(xiàn),水從開始加熱到沸騰的這段時間過長,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水太多(給出一種原因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如圖是機器人擦玻璃的圖片,機器人用真空泵將吸盤內(nèi)空氣向外抽出時,它能牢牢地吸在豎直的玻璃上,這是大氣壓的應用;人可以在遠處通過電磁波給機器人發(fā)送指令來控制其行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某實驗小組用一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進行了以下實驗步驟:
(1)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在另一測移動光屏,距凸透鏡10cm處,光屏接收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該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
(2)如圖所示,將光具座上點燃的蠟燭的火焰、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調節(jié)在
同一高度.
(3)把蠟燭移動到B處,移動光屏可得到放大(填“放大”或“縮小”)的像.再將蠟燭移動到A處,并移動光屏可得到清晰倒立縮小的像,此時光屏與透鏡的距離大于(填“大于”或“小于”)10cm.
(4)在上題的基礎上,若將一個不透明的小圓紙片貼在凸透鏡的上方,則在另一測的光屏上還能得到完整的像嗎?能(填“能”或“不能”).
(5)為了觀察物距小于5cm時燭焰的成像特點,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觀察到像,請你寫出接下來的操作步驟:移去光屏在光屏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到正立,放大的虛像.
(6)小華多次實驗后發(fā)現(xiàn),現(xiàn)光屏上呈現(xiàn)蠟燭清晰的像時,將蠟燭和光屏位置對調,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光發(fā)生折射時,光路具有可逆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物體的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tài)、位置、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家庭照明電路中的保險絲燒斷了,下列原因中不可能的是(  )
A.保險絲的額定電流太小B.電路中用電器的總功率過大
C.電路中發(fā)生了短路D.電路發(fā)生了開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很多物質具有導電性,但導電的原理不同,例如:金屬能導電,因為金屬中存在自由電子,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可以判斷溶液是否能導電,當閉合開關后,觀察到燈泡發(fā)光,由此確定該溶液能導電,是由于該溶液中存在自由電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小明家最近安裝了一臺太陽能熱水器,容積為80L,裝滿水時請計算:
(1)熱水器中水的質量是多少?
(2)水溫從25℃升高到75℃需要吸收多少熱量?
(3)如果改用煤氣,產(chǎn)生這些熱量需要完全燃燒多少煤氣?(不考慮熱損失,q煤氣=4.2×107J/kg)
(4)如果實際燃燒的煤氣是2kg,則這過程中吸收熱量的效率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