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功的計算公式為W=Fs,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用符號表示為J.功率的定義式是P=$\frac{W}{t}$,功率的單位是瓦特,符號為W.

分析 根據(jù)對功、功率的計算公式及其單位、符號的了解可逐一進行解答.

解答 解:功的計算公式為W=Fs,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用符號表示為J.
功率的定義式是P=$\frac{W}{t}$,功率的單位是瓦特,符號為W.
故答案為:W=Fs;焦耳;J;P=$\frac{W}{t}$;瓦特;W.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對功、功率的公式、單位和符號的了解,屬基本知識的考查.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有些跑車在車尾安裝了一種“氣流偏導(dǎo)器”,如圖所示,由于“氣流偏導(dǎo)器”上表面平直,下表面呈弧形凸起,當(dāng)跑車高速行駛時,流過它上方的空氣速度比下方空氣速度。ㄟx填“大”或“小”),此時,上方空氣壓強比下方空氣壓強大(選填“大或小”),這樣,“氣流偏導(dǎo)器”受到一個向下(選填“上或下”)的壓力差,從而使車輪抓緊地面,此時車與地面的摩擦力增大(填“增大”、“減小”或“不變”).試列舉生活中利用流體壓強與流速關(guān)系來解釋的例子:乒乓球運動員拉起的“弧旋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根據(jù)圖1光路作出平面鏡放置的位置;在圖2中作出反射光線,并標(biāo)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2)根據(jù)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圖3中的光路圖.
(3)在圖4中根據(jù)入射光和反射光的位置,確定反射面的位置.
(4)如圖5所示,兩個平面鏡成90°,AO為入射光線,作出經(jīng)兩個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反射光線一定與入射光線平行(選填“相交”“平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自行車是人們常用的交通工具,它運用了許多物理知識,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剎車是為了減少摩擦力B.車把運用了杠桿
C.鏈條和前后輪盤構(gòu)成了滑輪組D.輪胎制有花紋是為了減小摩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關(guān)于浮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浮力就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力的合力,合力的方向就是浮力的方向
B.浸在液體和氣體中的物體都要受浮力
C.水中的橋墩同樣受水的浮力
D.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其上、下表面壓力的作用,同時受到液體對它的浮力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冰塊磨成凸透鏡,聚焦太陽光,將火柴頭放在透鏡的焦點處,不可能在冰凸透鏡消融之前點燃火柴頭
B.照相機可以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小孔成像也是這樣,都是光的神奇折射造成的
C.用放大鏡看墻上的地圖,可能看到放大的像,也可能看到倒立、縮小的像
D.使用投影儀時,投影儀鏡頭到屏幕的距離應(yīng)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一輛汽車在勻速行駛,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機鳴笛并在4s后聽到回聲.若汽車行駛速度為72km/h,聲音傳播的速度為340m/s,求:
(1)司機從鳴笛到聽到回聲,汽車行駛的路程是多少;
(2)從鳴笛到聽到回聲時,聲音傳播的距離是多少;
(3)鳴笛處到高山的距離是多少;
(4)聽到回聲時汽車到高山的距離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生活中的物理數(shù)據(jù)最接近實際的是( 。
A.人以正常速度騎自行車的功率為1kW
B.把2個雞蛋勻速舉高1米做功20J
C.人正常爬樓功率約為300W
D.假如沒有摩擦,動滑輪機械效率是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現(xiàn)代社會汽車大量增加,發(fā)生交通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況時車不能立即停止.司機從看到情況到肌肉動作操縱制動器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叫反應(yīng)時間.在這段時間內(nèi)汽車前進的距離叫反應(yīng)距離.從操縱制動器剎車到車停下來,汽車前進的距離叫制動距離.下面是一個機警的司機駕駛一輛保養(yǎng)得很好的汽車在干燥的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駛時,測得的反應(yīng)距離和制動距離.
速度/(Km/h)反應(yīng)距離/m制動距離/m
40715
50922
601131
801549
1001973
(1)當(dāng)車的速度為80km/h時人的反應(yīng)時間為0.675s.
(2)若速度為100km/h.則前后車距至少應(yīng)不少于92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