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關于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說法正確的是

A. 鏡中的像是正立的實像 B. 鏡中的像是因為光沿直線傳播而形成的

C. 物體遠離平面鏡,鏡中的像變小 D. 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2019學年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3.3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 同步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物理學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是

A. 比較時間的長短 B. 比較路程的大小 C. 相同時間比路程 D. 運動的路程越長,速度越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2019學年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3.1運動與靜止 同步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下列古詩詞中描述的場景中,涉及到機械運動的是

A.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B.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C.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D. 黃梅時節(jié)雨紛紛,青草池塘處處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2019學年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2.1物體的尺度及其測量 同步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用一把刻度尺測某一物體長度時,一般要測三次或更多次,這樣做的目的是

A. 減小觀察刻度時,由于視線不垂直而產生的誤差      B. 減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產生的誤差

C. 減小由于讀數(shù)時,估計偏大或偏小而產生的誤差      D. 避免測量中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2019學年粵滬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3.3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同步測試卷 題型:實驗題

小明用平面鏡和兩個完全相同的墨水瓶A、B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時,他將平面鏡豎立在桌面上,把A放置在鏡前的邊緣處,如圖所示,調整觀察角度,可在鏡中看到它的部分像.再將B放到鏡后并來回移動,直至其未被平面鏡遮擋部分與A在鏡中的不完整像拼接成一個完全吻合的“瓶”.那么墨水瓶B所在的位置即為________的位置,同時還說明________;若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就能看到墨水瓶B被遮去的部分,這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 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使點燃的蠟燭在兩個不同的位置,分別測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兩組數(shù)據(jù),得出實驗結論之一:“像距與物距相等”.你認為這種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2019學年粵滬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3.3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同步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一個同學站在平面鏡前5m處,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平面鏡中的像,當他向平面鏡前進2m后,那么他與平面鏡中的像之間的距離是

A. 3m B. 4m C. 6m D. 1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屆九年級蘇科版物理上冊第十四章《14.3歐姆定律》同步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閉合開關S,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當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6V時,電流表示數(shù)為0.5 A;當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7.2 V時,電流表示數(shù)為0.3 A,則電阻R0為_______Ω,電源電壓為_____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屆九年級蘇科版物理上冊第十四章《14.3歐姆定律》同步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電路,電源電壓不變,滑動變阻器上標有“2A,20”字樣。以下四個圖像中,能正確表示當開關S閉合后。通過小燈泡L的電流I與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R的關系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2019學年粵滬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2.2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同步測試卷 題型:實驗題

亮亮在觀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樂的振動時猜測:即使在弦張緊程度相同的條件下,發(fā)聲的音調高低還可能與弦的粗細、長短及材料有關。于是他想通過實驗來研究一下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于是在實驗室中實驗,下表是他在實驗時控制的琴弦條件.

控制條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長度/

琴弦的橫截面積/

A

20

0.3

B

20

0.7

C

尼龍絲

30

0.5

D

40

0.5

E

尼龍絲

40

0.5

(1)如果他想探究弦發(fā)聲的音調與弦粗細的關系,則他應選用表中編號________的琴弦。

(2)如果他想探究弦發(fā)聲的音調與弦材料的關系,則他應選用表中編號________的琴弦。

(3)探究過程通常采用下列步驟:①分析歸納;②實驗研究;③提出問題(或猜想)④得出結論等。則亮亮要完成本探究的全過程,所采取的合理順序應該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