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甲所示是 “測小燈泡額定電功率”的電路,其中電源電壓恒為6V,小燈泡額定電壓為2.5V、電阻約為l0Ω,滑動變阻器有 “l(fā)0Ω 2A”和“50Ω lA”兩種規(guī)格可供選擇.
(1)本實驗選擇的是_________規(guī)格的滑動變阻器.
(2)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甲的實驗電路連接完整.
(3)正確連線、閉合開關后,發(fā)現(xiàn)電流表和電壓表均有示數(shù)但都很小,而且小燈泡也不發(fā)光,其原因是 .
(4)(3分)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移到某一位置時,觀察到電壓表示數(shù)為 V(如圖乙),為了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接下來的操作是 .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失聯(lián)以來,各國多艘船艦參與搜救。如圖甲所示是一艘中方船只正在打撈一沉入海底的物體,乙圖是鋼繩將物體豎直向上勻速提起的簡化示意圖,物體從海底被提升到離開海面一定距離的整個過程中速度均保持不變,從提升物體開始經(jīng)過時間120s后物體剛好全部出水,已知物體的體積V=2m3,密度ρ=3×103kg/m3,已知物體浸沒在水中的上升過程中,鋼繩提升物體的功率P=40kW,(忽略水的阻力和鋼繩重量,海水的密度取ρ水=1.0×103kg/m3,g取10N/kg)求:
(1)物體浸沒在水中的上升過程中,鋼繩提升物體的拉力;
(2)物體全部離開水面后的上升過程中,鋼繩提升物體的功率;
(3)打撈處海水對海底的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是小明用生活中的物品做的兩個小實驗.
(1)如圖甲,在塑料礦泉水瓶的a、b兩處各扎一個小孔,向瓶中注水后,觀察到水從b孔噴出的距離較遠,這是由于 ,水產(chǎn)生的壓強越大.
(2)如圖乙,嘴唇貼著紙條的上表面吹氣,看到紙條升起,這說明吹氣過程中紙條上表面的氣體壓強 下表面的氣體壓強(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圖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點”的實驗裝置,實驗中冰的溫度隨吸熱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
(1)將裝有適量碎冰的燒杯直接放置在空氣中,而不用酒精燈加熱.這樣不但能使燒杯均勻受熱,而且冰的升溫較 (選填“快”或“慢”),便于記錄溫度.
(2)根據(jù)探究過程可知,冰熔化時的特點是: .
(3) 分析圖乙可以看出,該物質在固態(tài)時比液態(tài)時升溫 (選填“快”或“慢”),原因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關于能源的利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大量使用石油產(chǎn)品會造成大氣污染,所以應該停止開采石油
B.和平利用核能特別要注意防止核泄漏,以免造成環(huán)境污染
C.修筑攔河壩建造水電站利用水能發(fā)電,有百利而無一害
D.天燃氣是一種清潔能源,人類可以無窮無盡地開發(f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圖甲是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裝置,圖乙是探究“物體的動能與質量關系”的實驗裝置.關于這兩個實驗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甲、乙實驗中物體運動時,機械能始終保持不變
B.乙實驗可得出物體的速度一定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C.甲實驗可以推理出:如果運動的物體不受力,它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一直運動下去
D.兩個實驗都控制物體從同一高度自由下滑,是為了保證物體到水平面時的初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如圖(a),杠桿在支架上,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將杠桿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調節(jié),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杠桿自重的力臂為___▲____ cm.
(2)如圖(b),在右邊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___.若左邊鉤碼離支點20cm,右邊掛鉤離支點15cm,每個鉤碼重為0.5N,則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應為___▲____N.
(3)如圖(c),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與圖(b)相比,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將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現(xiàn)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手機進行視頻通話,手機之間是依靠 來傳遞信息的.遙控器是靠發(fā)射 (選填“紫外線”、“紅外線”或“可見光”)實現(xiàn)對電視機的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