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有幾種共享單車的車鎖是電子鎖,如圖所示的車的電子鎖工作時需要的電能是由車筐里的太陽能電池板來提供的,下列能源中,和太陽能一樣屬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石油B.煤炭C.天然氣D.水能

分析 從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分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會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從自然界得到補充,所以它們屬于不可再生能源;而風能、水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斷的得到補充,所以它們屬于可再生能源.

解答 解:
石油、煤炭和天然氣是化石能源,不可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故屬于不可再生能源;水能是可再生能源.
故選D.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對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特點的理解,屬于基礎知識.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密度公式為ρ=$\frac{m}{V}$,對此公式正確的理解是( 。
A.物體的密度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B.物體的密度與物體的體積成反比
C.物體的質量越大密度就越小D.密度等于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小明在做“水的沸騰”實驗時,用酒精燈給燒杯中的冷水均勻加熱時,溫度計的示數(shù)漸漸上升.他突然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在水沸騰前,溫度計示數(shù)上升速度是否是均勻的呢?由此他提出了下列幾種猜想:
猜想1:溫度計示數(shù)上升速度先快后慢
猜想2:溫度計示數(shù)上升速度先慢后快
猜想3:溫度計示數(shù)上升速度是均勻的
猜想4:溫度計示數(shù)上升速度先慢后快再慢
(1)除了圖甲中所示的器材,還需要一個重要的測量儀器是秒表.
(2)如圖甲,他在操作過程中有何不妥之處.溫度計的玻璃泡碰了容器底
(3)他糾正錯誤后認真進行了實驗,并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并作出了如乙圖所示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由此驗證了猜想.你認為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開始要加熱石棉網(wǎng)和燒杯,所以水溫上升較慢,然后水溫上升加快;而水溫較高時散熱增加水溫上升又放慢.
(4)若小明同學做此實驗時,發(fā)現(xiàn)無論加熱多長時間,水始終都不能沸騰,你認為原因可能是:散失的熱量大于(等于)吸收的熱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3.動物保護組織成員測量出某種野生動物在水平沙地上站立時留下的一個腳印的面積250cm2 (四只腳的面積相等),深度為1.8cm,并對該沙地進行抗壓實驗,發(fā)現(xiàn)在沙子上放上2kg的圓柱體,底面積為10cm2時,深度和野生動物腳印一樣求
(1)野生動物對該沙地的壓強為多少?
(2)野生動物的質量為多少(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所示,是小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和操作圖,乙圖中在B點懸掛3個相同的鉤碼,關于此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實驗前杠桿如圖甲所示,則需要將杠桿的平衡螺母向左調(diào)節(jié),才能使杠桿水平平衡
B.在乙圖中只在A點用彈簧測力計拉杠桿使杠桿水平平衡,則此時杠桿可能是費力杠桿
C.在乙圖中若只在D點掛3個相同的鉤碼,也可以讓杠桿水平平衡
D.在乙圖中為了保持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在D點施加力的方向由①位置到②位置的過程中,所需施加的拉力大小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空氣質量指數(shù)(用AQI表示)是衡量空氣質量狀況的一種指標,空氣質量指數(shù)越大表示空氣質量越差.圖甲是一個檢測空氣質量指數(shù)的電路圖,其中R為氣敏電阻,其電阻的倒數(shù)與空氣質量指數(shù)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已知電源兩端電壓保持不變,R0為定值電阻,當R周圍的空氣質量指數(shù)增大時,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電壓表示數(shù)減小B.電路中電流減小
C.氣敏電阻R兩端的電壓減小D.電路消耗的總功率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7.某一輛貨車限載量為10t,全部車輪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1m2.求:
(1)貨車滿載行駛在路面上對路面產(chǎn)生的壓強是多少?
(2)根據(jù)所學的物理知識,如果貨車超載會產(chǎn)生哪些危害?(g取10N/kg,至少寫出兩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所示,每個滑輪重10N,用這個滑輪組把重為190N的物體勻速提升,拉動繩子自由端移動3m,不計繩重和摩擦.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作用在繩自由端的拉力大小為105N
B.該過程做的有用功為570J
C.該過程的機械效率為95%
D.動滑輪越重,該滑輪組機械效率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