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手機是我們最常用的通訊工具,手機使用的是可充電電池,電池上標有“電壓”和“容量”兩個重要參數(shù).容量的單位通常為“毫安時”(符號mAh).小明同學的爸爸使用的可充電電池所標的電壓是4.0V,容量是1000mAh,這種電池一次充電最多可儲存的能量為14400J.使用該手機充滿電一次能夠持續(xù)通話的實際時間可長達5h,則該手機在通話狀態(tài)的放電功率為0.8W.

分析 電池的容量1000mA•h表示,該電池以I=1000mA=1A電流放電,可放電1h,由公式W=UIt可以求出電池儲存的電能;
已知電能及放電時間,由P=$\frac{W}{t}$可求出手機在通話狀態(tài)時的功率.

解答 解:
(1)一次充電存儲的電能:
W=UIt=4.0V×1A×3600s=14400J;
(3)手機充滿電一次能夠持續(xù)通話的實際時間可長達5h,手機通話時的功率:
P=$\frac{W}{t}$=$\frac{14400J}{5×3600s}$=0.8W.
故答案為:14400;0.8.

點評 本題考查了電池充電、放電過程中電能與電功率的計算,關鍵是明白電池所標參數(shù)的物理意義,這是本題的難點也是重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如圖所示,電源電壓恒定,當合上開關S后,向右移動滑動變阻器R的滑片P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shù)都變小B.電壓表示數(shù)變小,電流表示數(shù)變大
C.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shù)都變大D.電壓表示數(shù)變大,電流表示數(shù)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在“比較不同物質吸熱升溫情況”的實驗中,小麗和小明使用如圖甲所示的器材做加熱水和煤油的實驗.
(1)在組裝器材時,應先調節(jié)A(選填“A”或“B”)的高度,而且在分別加熱水和煤油的過程中,要保持這個高度不變,“保持高度不變”是為了使酒精燈在相同的時間內提供的熱量相同大致相等.
(2)兩次加熱時,同一燒杯中要裝有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別加熱相同時間,比較水和煤油升高的溫度,從而得出結論,因此要完成實驗,除了需要天平和砝碼之外,還需要的一個測量工具是秒表.
(3)小麗和小明對實驗進行了反思,改進了實驗方案并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裝置--將質量和初溫相同的水和煤油裝在試管中,用水浴法進行加熱,選擇兩支相同的溫度計同時進行測量,這個方案與原方案相比有哪些優(yōu)點?請說出其中的兩條.
①用同一熱源加熱,確保相同時間內提供的熱量相等;②兩次實驗同時進行,便于同時比較水和煤油升溫的快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以下做法合理并且可以節(jié)約能源的是(  )
A.廈門室內空調溫度設置為20℃B.洗衣機一次只洗一件衣服
C.燒水時選用小功率熱水器D.開冰箱門后及時關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不變,R1=R2=R3=6Ω.某同學誤將一電流表并聯(lián)在R1兩端,閉合開關后,讀得電流表示數(shù)為0.8A,則電源電壓U=9.6V;發(fā)現(xiàn)錯誤后,該同學將圖中電流表換成了電壓表,則此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是3.2V.每個電阻消耗的電功率是1.7W,電流每分鐘在每只電阻上產(chǎn)生的熱量是102.4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如圖甲所示,木塊的長度是2.45cm;如圖乙所示,體溫計示數(shù)是36.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2.將兩個定值電阻串聯(lián)到電壓為U的電源兩端,R1消耗的功率為P1,R2的消耗功率為3P1,將這兩個定值電阻并聯(lián)在電壓為U的電源兩端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R1與R2的電阻之比為3:1
B.并聯(lián)時R2消耗的功率為P1
C.并聯(lián)時通過R1與R2的電流之比為3:1
D.兩電阻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整個電路消耗的總功率之比是3: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下列生活中常見物理量的估算,符合實際的是( 。
A.初二物理課本長度約為 35mmB.初中男生跑1000m用時約為 5s
C.人步行速度約為10m/sD.25℃是讓人感覺舒適的環(huán)境溫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光的色散的是(  )
A.姹紫嫣紅的鮮花B.眼花繚亂的霓虹燈束
C.雨后天空的彩虹D.五顏六色的節(jié)日煙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