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根據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自2011年12月22日開始的持續(xù)降溫降雪給新疆部分地區(qū)造成雪災,為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新疆各級黨委、人民政府已積極采取措施,緊急轉移安置災民1500余人,迅速調運飼草料500多噸,調動各方力量全力抗災救災。據統(tǒng)計,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災資金860萬元,運送燃煤100多噸、面粉和大米70噸,發(fā)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600余件,災民的衣、食、住、醫(yī)基本得到保障,此次強冷空氣到來之前,自治區(qū)各級黨委、人民政府已應要求關注天氣變化,積極做好了救災物資的儲備。災情發(fā)生后,自治區(qū)民政廳緊急啟動應急預案,當地民政部門也迅速趕赴一線,指導救災工作,轉移安置受災群眾。
(1)材料中哪些行為體現(xiàn)了人類活動對“災情”的“縮小”?
(2)材料中所述的各項活動將會使受災體的易損程度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讀某地區(qū)不同年份地理環(huán)境變化圖,完成下列問題。
(1)從1965年到2010年土地利用方式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2)兩圖中地表環(huán)境穩(wěn)定程度較高的是________,易發(fā)生自然災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若乙圖中發(fā)生7.0級地震,東西兩岸易損程度高的是哪岸?闡述判斷依據。
(4)乙圖中要減輕自然災害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同一強度的自然災害,經濟發(fā)達地區(qū)( )
A.絕對損失大,相對損失小
B.絕對損失小,相對損失大
C.絕對損失大,相對損失大
D.絕對損失小,相對損失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但城市化也會帶來一些問題。結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過程示意圖,回答4~5題。
4.下面對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徑流變化曲線
B.城市化后地下徑流量變大
C.城市化后地表徑流量減少
D.城市化后蒸發(fā)量減少
5.為了減少城市洪水發(fā)生的頻率,應采取的措施是( )
A.架設高架橋,增高道路的路基
B.對樓房建筑進行加固,減小易損性
C.開辟綠地,轉變土地利用類型
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哪些人類活動有利于“縮小”洪澇災害的影響( )
A.合理利用草場資源
B.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區(qū)
C.改善作物種植結構
D.發(fā)展適宜區(qū)域農業(yè)資源條件的作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2011年8月10日下午4時,廣東肇慶封開縣江口鎮(zhèn)舊城區(qū)某廠位于賀江堤岸上的7棟職工宿舍樓,一棟接一棟,陸續(xù)轟然倒在賀江中,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據此回答1~2題。
1.材料中反映的災害是( )
A.水土流失 B.滑坡
C.泥石流 D.火山噴發(fā)
2.此次災害中,人類活動的影響表現(xiàn)為( )
A.賀江水對堤岸的長期浸泡
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動力
C.堤岸載重過大
D.建筑基礎不牢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讀下圖,回答問題。
(1)在洪水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在甲圖所示的時期,其災害損失是:淹沒農田200 km2,毀損房屋20間,死亡人數20人;在乙圖所示時期,災害損失是:淹沒農田1000 km2,毀損房屋500間,死亡人數300人。造成這種災情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生活在該區(qū),為減輕災害損失,你會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讀下表,表中災害發(fā)生造成的死亡人數的變化說明( )
發(fā)生時間 | 災害地點及災情摘要 |
1920年 | 中國華北大旱,災民2000萬,死亡達50萬人 |
1937年 | 印度加爾各答颶風,死亡30萬人 |
2011年3月11日 | 東日本大地震死亡人數15854年,失蹤3155人 |
A.人類的抗災能力越來越強
B.自然災害的強度越來越小
C.人類已能控制災害的發(fā)生、發(fā)展
D.人口的密度越來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提高房屋的抗震強度屬于( )
①減少人自身的易損性、谕ㄟ^改變土地利用類型減少易損性 ③工程措施減少受災體的易損程度、茉黾拥乇憝h(huán)境的穩(wěn)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