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如圖1是硫酸試劑瓶標簽上的內(nèi)容.

(1)該硫酸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18.4mol/L;
(2)實驗室用該硫酸配制240mL0.46mol•L-1的稀硫酸,則
①需要該硫酸的體積為6.3mL;
②實驗所用到的玻璃儀器除燒杯、玻璃棒外,還有量筒、250mL容量瓶和膠頭滴管;
③配制過程中有幾個關鍵的步驟和操作如圖2所示:將上述實驗步驟A-F按實驗過程先后次序排列CBDFAE.
④該同學實際配制得到的濃度為0.45mol•L-1,可能的原因是CD
A.量取濃H2SO4時仰視刻度           B.容量瓶洗凈后未經(jīng)干燥處理
C.沒有將洗滌液轉入容量瓶           D.定容時仰視刻度.

分析 (1)根據(jù)物質(zhì)的量濃度c=$\frac{1000ρω}{M}$來計算;
(2)①根據(jù)溶液稀釋定律CV=CV來計算;
②根據(jù)配制步驟是計算、量取、稀釋、冷卻、移液、洗滌、定容、搖勻、裝瓶來分析需要的儀器;
③根據(jù)配制步驟是計算、量取、稀釋、冷卻、移液、洗滌、定容、搖勻、裝瓶來對操作步驟來排序;
④根據(jù)c=$\frac{n}{V}$并結合溶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n和溶液的體積V的變化來進行誤差分析.

解答 解:(1)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c=$\frac{1000ρω}{M}$=$\frac{1000×1.84×98%}{98}$=18.4mol/L,故答案為:18.4mol/L;
(2)①由于實驗室為240mL容量瓶,故應選用250mL容量瓶,配制出250mL溶液,設需要的濃硫酸的體積為VmL,根據(jù)溶液稀釋定律CV=CV可知:
18.4mol/L×VmL=0.46mol/L×250mL,解得V=6.3mL,故答案為:6.3;
②根據(jù)配制步驟是計算、量取、稀釋、冷卻、移液、洗滌、定容、搖勻、裝瓶可知所需的儀器有量筒、燒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和膠頭滴管,故
除燒杯、玻璃棒外,還需要量筒、250mL容量瓶和膠頭滴管.故答案為:量筒、250mL容量瓶和膠頭滴管;
③根據(jù)配制步驟是計算、量取、稀釋、冷卻、移液、洗滌、定容、搖勻、裝瓶可知正確的操作順序為CBDFAE,故答案為:CBDFAE;
④實際配制得到的濃度為0.45mol•L-1,比所要配制的濃度偏低.
A.量取濃H2SO4時仰視刻度,則濃硫酸的體積偏大,濃度偏高,故A錯誤;
B.容量瓶洗凈后未經(jīng)干燥處理,對所配溶液的濃度無影響,故B錯誤;
C.沒有將洗滌液轉入容量瓶,會導致溶質(zhì)的損失,則濃度偏低,故C正確;
D.定容時仰視刻度,則溶液體積偏大,濃度偏低,故D正確.
故選CD.

點評 本題考查了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注意從c=$\frac{n}{V}$理解配制原理,注意操作順序排序中容量瓶中溶液體積多少確定BF位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X、Y、Z、Q、R是五種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X、Y兩元素最高正價與最低負價之和均為0;Q與X同主族;Z、R分別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屬元素和金屬元素.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五種元素原子半徑由大到小的順序是(寫元素符號)Na>Al>C>O>H.
(2)X與Y能形成多種化合物,其中既含極性鍵又含非極性鍵,且相對分子質(zhì)量最小的物質(zhì)(寫分子式)C2H2
(3)由以上某些元素組成的化合物A、B、C、D有如下轉化關系:A$?_{D}^{C}$B (在水溶液中進行)其中,C是溶于水顯酸性的氣體;D是淡黃色固體.寫出C的結構式:O=C=O;D的電子式:
①如果A、B均由三種元素組成,B為兩性不溶物,則A的化學式為NaAlO2;由A轉化為B的離子方程式為2AlO2-+3H2O+CO2═2Al(OH)3↓+CO32-
②如果A由三種元素組成,B由四種元素組成,A、B溶液均顯堿性.用離子方程式表示A溶液顯堿性的原因:CO32-+H2O?HCO3-+OH-.A、B濃度均為0.1mol/L的混合溶液中,離子濃度由大到小的順序是c (Na+)>c (HCO3-)>c (CO32-)>c (OH-)>c (H+);常溫下,在該溶液中滴加稀鹽酸至中性時,溶質(zhì)的主要成分有NaCl、NaHCO3、H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將一定質(zhì)量的鎂.銅組成的混合物加入到稀硝酸中,金屬完全溶解(假設反應中還原產(chǎn)物全部是NO).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3mol/L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測得生成沉淀的質(zhì)量比原合金的質(zhì)量增加7.65g,則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當生成沉淀達到最大量時,消耗NaOH溶液的體積為150mL
B.當金屬全部溶解時收集到NO氣體的體積為4.48L(標準狀況下)
C.參加反應的金屬的總質(zhì)量一定是9.9g
D.當金屬全部溶解時,參加反應的硝酸的物質(zhì)的量一定是0.6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次磷酸(H3PO2)是一種精細化工產(chǎn)品,是一元中強酸,具有較強還原性.
回答下列問題:
(1)H3PO2及NaH2PO2均可將溶液中的Ag+還原為Ag,從而可用于化學鍍銀.
①在H3PO2中,磷元素的化合價為+1;在酸性環(huán)境中,利用(H3PO2)進行化學鍍銀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4:1,則氧化產(chǎn)物為:H3PO4(填化學式).
②NaH2PO2是正鹽(填“正鹽”還是“酸式鹽”)
(2)次磷酸(H3PO2)可以通過電解的方法制備.工作原理如圖所示(陽膜和陰膜分別只允許陽離子、陰離子通過):
①寫出陽極的電極反應式4OH--4e-=O2↑+2H2O
②分析產(chǎn)品室可得到H3PO2的原因H++H2PO2-=H3PO2(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設計實驗探究銅的常見化學性質(zhì),過程設計如下.
提出猜想:
問題1:鐵和銅都有變價,一般情況下,正二價鐵的穩(wěn)定性小于正三價的鐵,正一價銅的穩(wěn)定性也小于正二價的銅嗎?
問題2:氧化銅有氧化性,能被H2、CO還原,它也能被氮的某種氣態(tài)氫化物還原嗎?
實驗探究
Ⅰ.解決問題1取一定量制得的氫氧化銅固體,于坩堝中灼燒,當溫度達到80~100℃得到黑色固體粉末;繼續(xù)加熱至1000℃以上,黑色粉末全部變成紅色粉末氧化亞銅;取適量紅色氧化亞銅粉末于潔凈試管中,加入過量的稀硫酸(或鹽酸),得到藍色溶液,同時觀察到試管底部還有紅色固體存在.根據(jù)以上實驗現(xiàn)象回答問題.
(1)寫出氧化亞銅與稀硫酸(或鹽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Cu2O+2H+=Cu2++Cu+H2O,
(2)從實驗Ⅰ可得出的結論是高溫時,+1價的銅比+2價的銅穩(wěn)定,而溶液中,+2價的銅比+1價的銅穩(wěn)定
Ⅱ.解決問題2
設計如下裝置(夾持裝置未畫出):

當?shù)哪撤N氣態(tài)氫化物(X)緩緩通過灼熱的氧化銅時,觀察到氧化銅由黑色變成了紅色,無水硫酸銅變成藍色,生成物中還有一種無污染的氣體Y;將X通入灼熱的CuO燃燒管完全反應后,消耗0.01mol X,測得B裝置增重0.36g,并收集到0.28g單質(zhì)氣體Y.
(1)X氣體的摩爾質(zhì)量是32克/摩爾.
(2)C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uO+N2H4$\frac{\underline{\;\;△\;\;}}{\;}$2Cu+N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某學生利用下面實驗裝置如圖1探究鹽橋式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如圖2.按照實驗步驟依次回答下列問題:

(1)導線中電子流向為a→b(用a、b表示).
(2)寫出裝置中鋅電極上的電極反應式:Zn-2e-=Zn2+;
(3)若裝置中銅電極的質(zhì)量增加0.64g,則導線中轉移的電子數(shù)目為0.02NA ;(用“NA”表示)
(4)裝置的鹽橋中除添加瓊脂外,還要添加KCl的飽和溶液,電池工作時,對鹽橋中的K+、Cl-的移動方向的表述正確的是B.
A.鹽橋中的K+向左側燒杯移動、Cl-向右側燒杯移動
B.鹽橋中的K+向右側燒杯移動、Cl-向左側燒杯移動
C.鹽橋中的K+、Cl-都向左側燒杯移動
D.鹽橋中的K+、Cl-幾乎都不移動
(5)實驗室用惰性電極電解200ml的硝酸銀溶液一段時間后,撤去電源,若加入23.2g氧化銀恰好使電解液恢復到原來狀態(tài),則電解過程中轉移電子數(shù)為0.2mol;若加入25.0g氫氧化銀恰好使電解液恢復到原來狀態(tài),則原硝酸銀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1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A、B、C、D、E、F六種物質(zhì)在一定條件下有如圖所示的相互轉化關系,所有反應物和生成物均已給出.
(1)若反應①、②、③均為水溶液中的置換反應,A、D、E為鹵素單質(zhì),則A、D、E的化學式分別為Br2、I2、Cl2
(2)若B是水,C是生產(chǎn)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所對應的一種具有磁性的黑色氧化物,D是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E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有毒氣體,則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是3Fe+4H2O(g)$\frac{\underline{\;高溫\;}}{\;}$Fe3O4+4H2
(3)若B為一種淡黃色固體.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實現(xiàn)自然界中D和E 的循環(huán).則反應①的離子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4OH-+O2↑.
在反應③中,若生成1mol D,則轉移電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2mol;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Na2O2+2CO2=2Na2CO3+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密閉容器中2molNO與1molO2充分反應,產(chǎn)物的分子數(shù)為2NA
B.標準狀況下,1.12L16O2和1.12L18O2均含有0.1NA個氧原子
C.0.1 mol鐵在0.1 mol Cl2中充分燃燒,轉移的電子數(shù)為0.3 NA
D.常溫下,1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有的離子總數(shù)為0.3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50mL0.50mol•L-1鹽酸與50mL 0.55mol•L-1NaOH溶液在如圖示的裝置中進行中和反應.通過測定反應過程中所放出的熱量可計算中和熱.回答下列問題:
(1)從實驗裝置上看,圖中尚缺少的一種玻璃用品是環(huán)形玻璃攪拌棒.
(2)燒杯間填滿碎紙條的作用是減少實驗過程中的熱量損失.
(3)大燒杯上如不蓋硬紙板,求得的中和熱數(shù)值偏小(填“偏大”“偏小”“無影響”).
(4)實驗中改用60mL 0.50mol•L-1鹽酸跟50mL 0.55mol•L-1NaOH溶液進行反應,與上述實驗相比,所放出的熱量不相等(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熱相等(填“相等”“不相等”)
(5)用相同濃度和體積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進行上述實驗,測得的中和熱的數(shù)值會偏;用50mL 0.50mol•L-1NaOH溶液進行上述實驗,測得的中和熱的數(shù)值會無影響.(均填“偏大”“偏小”“無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