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反應H2 + Cl2 2HCl,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反應中,化學能只有轉變?yōu)闊崮?/p>
B.反應物所具有的總能量高于產物所具有的總能量
C.斷開1mol H—H鍵和1mol Cl—Cl鍵所吸收的總能量小于形成1mol H—Cl鍵所放出的能量
D.產物所具有的總能量高于反應物所具有的總能量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二氧化硫可廣泛用于食品的增白 ( )
(2013·四川理綜,1A)
(2)Na2S2O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的離子方程式:2S2O+4H+===SO+3S↓+2H2O( )
(2013·四川理綜,3D)
(3)用BaCl2溶液鑒別SO與SO ( )
(2012·廣東理綜,9B)
(4)濃硫酸有強氧化性,所以濃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 ( )
(2012·廣東理綜,12C)
(5)將SO2通入品紅溶液,溶液褪色后加熱恢復原色;將SO2通入溴水,溴水褪色后加熱也能恢復原色 ( )
(2009·山東理綜,13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化學反應中放出的熱能(焓變,ΔH)與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鍵能(E)有關。
已知:H2(g)+Cl2(g)=2HCl(g) ,ΔH=-185kJ/mol ;E(H-H)=436 kJ/mol,
E(Cl-Cl)=247 kJ/mol 。則:E(H-Cl)=
(2)下圖是1 mol NO2和1 mol CO反應生成CO2和NO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
請寫出NO2和CO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合物A經李比希法測得其中含C 72.0%、H 6.67%,其余為氧,質譜法分析得知A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50,F代儀器分析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有以下兩種方法:
方法一:核磁共振儀可以測定有機物分子里不同化學環(huán)境的氫原子及其相對數量。如乙醇(CH3CH2OH)的核磁共振氫譜有3個峰,其面積之比為3∶2∶1,如圖1所示,現測出A的核磁共振氫譜有5個峰,其面積之比為1∶2∶2∶2∶3。
方法二:利用紅外光譜儀可初步檢測有機化合物中的某些基團,現測得A分子的紅外光譜如圖2所示。
已知:A分子中只含一個苯環(huán),且苯環(huán)上只有一個取代基,試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分子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的芳香類同分異構體有多種,請按要求寫出其中兩種結構簡式:
①分子中不含甲基的芳香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含羥基且苯環(huán)上只有兩個取代基的芳香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重水( 21D2O)是重要的核工業(yè)原料,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氘(D)原子核外有1個電子 B.1H與D互稱同位素
C.H2O與D2O互稱同素異形體 D.1H218O與D216O的相對分子質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NH3是堿性氣體,能使酚酞溶液變紅色
B.SiO2是酸性氧化物,不溶于任何酸
C.SO2具有漂白性,能使溴水褪色
D.濃H2SO4具有吸水性,能使蔗糖發(fā)生炭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有關如圖所示化合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該有機物的分子式為C15H18O4
B.1 mol該化合物最多可以與2 mol NaOH反應
C.既可以催化加氫,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既可以與FeCl3溶液發(fā)生顯色反應,又可以與NaHCO3溶液反應放出CO2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恒容的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X(s)+3Y(g)2Z(g) ΔH>0,達到平衡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充入少量He使容器內壓強增大,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B.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容器內壓強減小
C.繼續(xù)加入少量X,X的轉化率減小,Y的轉化率增大
D.繼續(xù)加入少量Y,再次平衡時,Y的體積分數比上次平衡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