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事實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
A. 對2HI(g)H2(g)+I2(g)平衡體系增加壓強使顏色變深
B. 反應CO(g)+NO2(g)CO2(g)+NO(g)△H<0升高溫度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動[
C. 合成氨反應:N2(g)+3H2(g)2NH3(g)△H<0,為使氨的產(chǎn)率提高,理論上應采取低溫高壓的措施
D. 在溴水中存在如下平衡:Br2(g)+H2O(l)HBr(aq)+HBrO(aq),當加入NaOH溶液后顏色變淺]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2FeCl3 +2KI =2FeCl2 +2KCl +I2,2FeCl2 +Cl2 =2FeCl3 ,2KMnO4 +16HCl =2KCl+2MnCl2 +5Cl2↑+ 8H2O。若某溶液中有Fe2+、I-和Cl-,要氧化除去I-而不影響Fe2+和Cl-,可加入的試劑是
A.Cl2 B.KMnO4 C.FeCl3 D.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與封存是我國能源領(lǐng)域的一個重要戰(zhàn)略方向,發(fā)展成一項重要的新興產(chǎn)業(yè)。
(1)已知:CH4、CO、H2的燃燒熱分別為890 kJmol-1、283 kJmol-1、285.8 kJmol-1,計算下列反應的反應熱。CO2(g)+CH4(g)= 2CO(g)+ 2H2(g) ΔH=____kJmol-1。
(2)利用廢氣中的CO2為原料制取甲醇,反應方程式為:CO2+3H2CH3OH+H2O其他條件相同,該甲醇合成反應在不同催化劑(Ⅰ、Ⅱ、Ⅲ)作用下反應相同時間后,CO2的轉(zhuǎn)化率隨反應溫度的變化如圖1所示。
①該反應的ΔH______0(填“>”或“<”)
②d點不同催化劑(Ⅰ、Ⅱ、Ⅲ)作用下CO2的轉(zhuǎn)化率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來合成低碳烯烴,起始時以0.1MPa,n(H2)∶n(CO2)=3∶1的投料比充入反應器中,發(fā)生反應:2CO2(g)+6H2(g) C2H4(g)+4H2O(g)△H,不同溫度下平衡時的四種氣態(tài)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如圖2所示:
①該反應在__________自發(fā)進行(填“低溫”或“高溫”)。
②c代表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____。
③T1溫度下的平衡轉(zhuǎn)化率為__________________,相對于起始狀態(tài),平衡時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增大的百分率為_______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①MgSO4,②Ba(NO3)2,③NaOH,④CuCl2,⑤KCl五種溶液,不加任何其他試劑,可鑒別且鑒別的先后順序也正確的是
A.④③②①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①②⑤ D.④②③①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實現(xiàn)實驗目的,選用的裝置、實驗操作均正確的是( )
實驗目的 | 實驗步驟和裝置 | |
A | 探究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 不同溫度下,取0.1 mol/LKI 溶液,向其中先加入淀粉溶液,再加入0.1 mol/L 硫酸,記錄溶液出現(xiàn)藍色的時間 |
B | 配制100mL1.0mol/L NaOH溶液 | 向100mL容量瓶中加入4. 0gNaOH固體,加水到刻度線 |
C | 驗證犧牲陽極的陰極保護法 | 往鐵電極附近滴加鐵氰化鉀溶液 |
D | 比較H2O2 和Fe3+的氧化性 | 將鹽酸酸化的雙氧水滴入Fe(NO3)2溶液中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反應KClO3+6HCl(濃)===3Cl2↑+KCl+3H2O中,被還原的氯原子和被氧化的氯原子的個數(shù)之比為
A.1:6 B.5:1 C.1:5 D.6: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zhì)按照純凈物、混合物、電解質(zhì)和非電解質(zhì)順序排列的是( )
A. 鹽酸、天然氣、醋酸、干冰 B. 膽礬、漂白粉、氯化鉀、氯氣
C. 氯化鈉、福爾馬林、硫酸鈉、乙醇 D. 單甘油酯、混甘油酯、苛性鉀、石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