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事實與膠體性質(zhì)無關的是 ( )

A. 納米科技的發(fā)展有賴于膠體的化學原理與方法

B. 三氯化鐵溶液中滴入氫氧化鈉溶液出現(xiàn)紅褐色沉淀

C. 一束平行光線照射豆?jié){時,可看到光亮的通路

D. 萬里長江流入大海處,形成長江三角沙洲

【答案】B

【解析】

A項:膠體微粒直徑大小正好牌納米級;B項:兩者發(fā)生離子反應生成紅褐色沉淀,與膠體性質(zhì)無關;C項:豆?jié){屬于膠體,可發(fā)生丁達爾現(xiàn)象;D項:泥沙屬于膠體,遇海水發(fā)生凝聚,形成三角洲。故答案為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如圖所示裝置制取氧氣并進行相關的實驗探究.

(1)將3.9g過氧化鈉放入燒瓶中,加入100mLH2O,用排水法收集氣體.

①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集氣瓶充滿氣體后,怎么從水槽中取出集氣瓶?簡述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酚酞在c(OH-)為1.0×10-4mol/L~2.5mol/L時呈紅色,且0.5min內(nèi)不會褪色;H2O2具有氧化性和漂白性.取上述實驗得到的溶液于試管中,滴入2滴酚酞試液,溶液變紅,但紅色迅速褪去.

①有人認為“紅色迅速褪去”是因為溶液中存在H2O2.試設計實驗證明燒瓶內(nèi)的溶液中可能含有H2O2存在,請簡述實驗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也有人認為“紅色迅速褪去”是由于溶液中c(OH-)過大造成的,不考慮反應前后溶液體積變化,試通過估算并對比數(shù)據(jù)加以說明該理解是否正確? 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電解質(zhì)在通電時才能發(fā)生電離

B.Fe可以導電,但它不是化合物,所以它不是電解質(zhì),而是非電解質(zhì)

C.電解質(zhì)不一定導電,導電的物質(zhì)不一定是電解質(zhì)

D.某物質(zhì)不是電解質(zhì),就一定是非電解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分類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簡單易行的科學方法,人們在認識事物時可以采取多種分類方法。下列關于“Na2CO3”的分類不正確的是

A. 電解質(zhì)B. 弱酸鹽C. 強堿鹽D. 堿性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過程中涉及化學反應的是

A.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操縱原子書寫文字B.14C考古斷代

C.煤焦油分餾得到苯及其同系物D.糧食釀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NA代表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常溫常壓下,2.24 LSO2中所含氧原子數(shù)為0.2NA
B.將1 mol Cl2通入水中,HClO,Cl、ClO粒子數(shù)之和為2NA
C.1 mol NO2與足量H2O反應,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為NA
D.0.1 mol熔融的NaHSO4中陽離子數(shù)目為0.1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機物沸點最高的是(
A.甲烷
B.乙烷
C.乙醇
D.乙二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8月10日《生物谷》載文稱,“毒性氣體”CO,NO及H2S可作為新型藥物開發(fā)的潛在靶點,用以開發(fā)更多新型藥物來幫助治療多種人類疾病.下列有關這三種氣體的說法正確的是(

A.都是電解質(zhì)
B.都易溶于水
C.都能與堿溶液反應
D.都屬于共價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含苯環(huán)的化合物A,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04,碳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92.3%。

(1)A的分子式為____________。

(2)A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__。

(3)已知:。請寫出A與稀、冷的KMnO4溶液在堿性條件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

(4)一定條件下,A與氫氣反應,得到的化合物中碳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85.7%,寫出此化合物的結構簡式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一定條件下,由A聚合得到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