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常溫下,下列物質(zhì)中不能用鐵質(zhì)容器貯運的是( )
A.濃鹽酸B.濃硝酸C.液氯D.濃氨水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硫酸鍶(Sr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溫度一定時,Ksp(SrSO4)隨c(SO42—)的增大而減小
B. 三個不同溫度中,313 K時Ksp(SrSO4)最大
C. 283 K時,圖中a點對應的溶液是飽和溶液
D. 283 K下的SrSO4飽和溶液升溫到363 K后變?yōu)椴伙柡腿芤?/spa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下列裝置不能達到有關(guān)實驗目的是( )
A. 用甲圖裝置證明ρ(煤油)< ρ(鈉)< ρ(水)
B. 用乙圖裝置可以吸收氨氣防止倒吸
C. 用丙圖裝置制取金屬錳
D. 用丁裝置比較NaHCO3和Na2CO3的熱穩(wěn)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是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三種元素原子序數(shù)之和為35,且C的原子序數(shù)是A的2倍。A、B、C三種元素的單質(zhì)在適當條件下可發(fā)生如圖所示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甲、乙、丙三種物質(zhì)的水溶液均顯堿性
B. 甲是堿性氧化物,乙是酸性氧化物
C. 甲、乙可能都有漂白性,其漂白原理相同
D. 丙的水溶液在空氣中長期放置,溶液可能會變渾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普通水泥在固化過程中其自由水分子減少并形成堿性溶液。根據(jù)這一物理化學特點,科學家發(fā)明了電動勢法測水泥的初凝時間。此法的原理如圖所示,反應的總方程式為2Cu+Ag2O=Cu2O+2Ag。下列有關(guān)說法正確的是( )
A. 測量原理示意圖中,電流方向從Cu流向Ag2O
B. 負極的電極反應式為2Cu+2OH--2e-=Cu2O+H2O
C. 電池工作時,OH-向正極移動
D. 2molCu與1molAg2O的總能量低于1molCu2O與2molAg具有的總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持續(xù)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wèi)戰(zhàn)”。SO2為大氣污染物,研究它的性質(zhì)對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在鋁基氧化銅作催化劑時,可利用天然氣脫除二氧化硫,并回收單質(zhì)硫(熔點為112.8℃,沸點為444.6℃)。
(1)①裝置中導管X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裝置A制取SO2,則試劑的組合最好是_________(填字母)。
a. 18.4 mol/L H2SO4+Cu b. 4 mol/L HNO3+Na2SO3 c. 60% H2SO4+K2SO3
③水與Al4C3在裝置A中制取甲烷,其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制得的CH4和SO2并結(jié)合B~G裝置驗證反應:CH4+2SO2 .2S+CO2+2H2O生成的單質(zhì)S和CO2。
①B裝置有三個作用,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混合CH4和SO2、觀察氣泡以便調(diào)節(jié)CH4和SO2的流速比約為1∶2。
②實驗裝置依次連接的合理順序為B、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個裝置只用一次)。
③證明有CO2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G裝置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機物的結(jié)構(gòu)可用鍵線式簡化表示,如CH3-CH=CH-CH3可表示為,有一種有機物X的鍵線式如圖所示。
(1)X的分子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機物Y是X的同分異構(gòu)體,且屬于芳香族化合物。則Y的結(jié)構(gòu)簡式是_____________。
(3)Y在一定條件下可發(fā)生反應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Y可以與溴水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