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銅跟濃硫酸反應,用下圖裝置進行有關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A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裝置B的作用是貯存多余的氣體,B中廣口瓶內應盛放的液體是 (填序號);
①水 ②酸性KMnO4 ③Na2CO3溶液 ④飽和的NaHSO3溶液
(3)裝置C和D中產生的現(xiàn)象相同,但原因卻不同。C中是由于SO2 ,而D中則是由于SO2具有 ;
(4)裝置D中試管口塞一團棉花,棉花中應浸有一種液體,其作用是 ;
(5)實驗完畢,待A中燒瓶內液體冷卻后,過濾,向濾液中加入少量的蒸餾水稀釋,溶液為藍色,為了證明藍色只與Cu2+有關,而與其它離子無關,某同學設計了下列實驗,其中對實驗目的沒有意義的是 (填序號);
①觀察稀H2SO4溶液呈無色
②觀察CuSO4粉末呈白色
③稀釋CuSO4溶液,溶液藍色變淺
④往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藍色沉淀,過濾,濾液呈無色
⑤往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的溶液,生成白色沉淀,過濾,濾液仍顯藍色
(6)若實驗中用7.2g銅片和12.5mL18.0ml·L-1的濃硫酸在加熱條件充分反應,最終銅片仍有剩余。根據(jù)所學的知識,某同學認為溶液中一定還有硫酸剩余,其理由是 。
假定反應前后溶液的體積不變,設剩余硫酸的濃度為amol/L,現(xiàn)向反應后溶液中緩慢加入硝酸鉀固體,充分攪拌直到剩余銅片恰好完全反應,反應消耗硝酸鉀 mol(用含a的代數(shù)式表示,要化簡)。
【答案】(1)Cu+2H2SO4CuSO4+SO2↑+2H2O
(2)④(3)中和了溶液中的NaOH 漂白性
(4)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環(huán)境(5)②③
(6)反應過程中濃H2SO4被不斷消耗,同時生成的水逐漸增多,使?jié)饬蛩嶂饾u變稀,至一定濃度就不再與銅片反應 a/160
【解析】
試題分析:(1)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在加熱條件下能與銅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硫酸銅、二氧化硫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2H2SO4CuSO4+SO2↑+2H2O。
(2)SO2易溶于水,具有酸性和還原性,可與酸性KMnO4、Na2SO3溶液反應,難溶于水飽和的NaHSO3溶液,可用排飽和NaHSO3溶液收集,答案選④。
(3)SO2溶液具有酸性,可與NaOH溶液反應,發(fā)生SO2+2OH-=SO32-+H2O,滴加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褪色,SO2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紅溶液褪色,所以裝置C和D中產生的現(xiàn)象相同,但原因卻不同。C中是由于SO2中和了溶液中的NaOH,而D中則是由于SO2具有漂白性。
(4)二氧化硫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氣中,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則棉花上可浸有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環(huán)境。
(5)①觀察稀硫酸溶液呈無色,可說明SO42-無色;②觀察CuSO4粉末呈白色,不能證明藍色只與Cu2+有關;③稀釋CuSO4溶液,溶液藍色變淺,因陽離子和陰離子濃度都變淺,不能證明;④往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生成藍色沉淀,過濾,濾液呈無色,銅離子濃度減小,可說明與銅離子有關;⑤往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的溶液,生成白色沉淀,過濾,濾液仍呈藍色,銅離子物質的量不變,可說明與銅離子有關,則對實驗目的沒有意義的是②③。
(6)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而稀硫酸與銅不反應,隨著反應的進行,硫酸濃度不斷降低,稀硫酸與銅不反應,則反應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剩余硫酸的濃度為amol/L,物質的量為0.0125L×amol/L= 0.0125a mol,氫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025amol,向反應后溶液中緩慢加入硝酸鉀固體,充分攪拌直到剩余銅片恰好完全反應,發(fā)生反應:3Cu+2NO3-+8H+=3Cu2++2NO↑+4H2O,則反應消耗硝酸鉀a/160mol。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請用化學用語回答:
(1)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強的是 。
(2)實驗室制取②的氫化物的化學方程式 。
(3)④和⑤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相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元素②、⑥與氫元素形成的一種化合物含有的化學鍵類型有 ,其電子式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KAl(SO4)2·12H2O(明礬)是一種復鹽,在造紙等方面應用廣泛。實驗室中,采用廢易拉罐(主要成分為Al,含有少量的Fe、Mg雜質)制備明礬的過程如下圖所示;卮鹣铝袉栴}:
(1)為盡量少引入雜質,試劑①應選用__________(填序號)
A.NaOH溶液 B.H2SO4溶液 C.氨水 D.HCl溶液
(2)易拉罐溶解過程中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3)由濾液A生成沉淀B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
(4)明礬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使SO42-恰好完全沉淀,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擬用右圖裝置制備氫氧化亞鐵并觀察其顏色。提供化學藥品:鐵屑、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
(1)稀硫酸應放在 中(填寫儀器名稱).
(2)本實驗通過控制A、B、C三個開關將儀器中的空氣排盡后,再關閉開關 、打開開關 ,就可觀察到氫氧化亞鐵的顏色。試分析實驗開始時排盡裝置中空氣的理由 。
(3)實驗時為防止儀器2中鐵粉通過導管進入儀器3中,可采取的措施是 。
(4)在FeSO4溶液中加入(NH4)2SO4固體可制備摩爾鹽晶體[(NH4)2SO4·FeSO4·6H2O] (相對分子質量392),該晶體比一般亞鐵鹽穩(wěn)定,不易被氧化,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①為洗滌(NH4)2SO4·FeSO4·6H2O粗產品,下列方法中最合適的是
A.用冷水洗 B.先用冷水洗,后用無水乙醇洗
C.用30%的乙醇溶液洗 D.用90%的乙醇溶液洗
②為了測定產品的純度,稱取a g產品溶于水,配制成500mL溶液,用濃度為c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滴定。每次所取待測液體積均為25.00mL,實驗結果記錄如下:
實驗次數(shù)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消耗高錳酸鉀溶液體積/mL | 25.52 | 25.02 | 24.98 |
i滴定過程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ii滴定終點的現(xiàn)象是
iii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的該產品純度為 (用字母a,c表示).上表中第一次實驗中記錄數(shù)據(jù)明顯大于后兩次,其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代號 )。
A.實驗結束時俯視刻度線讀取滴定終點時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的體積
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無氣泡,滴定結束有氣泡
C.第一次滴定用的錐形瓶用待裝液潤洗過,后兩次未潤洗
D.該酸性高錳酸鉀標準液保存時間過長,有部分變質,濃度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醇中能催化氧化成醛的是( )
A.(CH3)2CHOH
B.(CH3)2C(C2H5)OH
C.(CH3)3CCH2OH
D.CH3C(C2H5)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如下反應:
A(g)+2B(g)3C(g)+nD(g),開始時A為4mol,B為6mol;5min末時測得C的物質的量為3mol,用D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v(D)為0.2mol/(L·min)。計算
(1)5min末A的物質的量濃度為__________ mol/L·
(2)前5min內用B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v(B)為___________ mol/(L·min)。
(3)化學方程式中n值為__________。
(4)此反應在四種不同情況下的反應速率分別為:
①v(A)=5mol/(L·min)
②v(B)=6mol/(L·min)
③v(C)=4.5mol/(L·min)
④v(D)=8mol/(L·min)
其中反應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__(填編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制取硝基苯的主要步驟如下:
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濃硫酸和濃硝酸的混合液,加入反應器。
②向室溫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蕩,混合均勻。
③在50~60℃下發(fā)生反應,直到反應結束。
④除去混合酸后,粗產品依次用蒸餾水和5%NaOH溶液洗滌,最后再用蒸餾水洗滌。
⑤將用無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進行蒸餾得到純硝基苯。
填寫下列空白:
(1)配制一定比例的濃硫酸和濃硝酸的混合酸時,操作注意事項是
。
(2)步驟③中,為了使反應在50~60℃下進行,常用的方法是 。
(3)步驟④中洗滌、分離粗硝基苯使用的儀器是 。
(4)步驟④中粗產品用5%NaOH溶液洗滌的目的是 。
(5)實驗室制取硝基苯化學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有機物分子中,若某個碳原子連接4個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團,則這種碳原子稱為“手性碳原子”。凡有一個手性碳原子的物質一定具有光學活性。物質:有光學活性,它發(fā)生下列反應后生成的有機物無光學活性的是:( )
A. 與NaOH溶液共熱
B. 與甲酸發(fā)生酯化反應
C. 與銀氨溶液發(fā)生銀鏡反應
D. 在催化劑存在下與H2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