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少量的石蕊試液中分別加入鈉或通入足量的氯氣,試液的顏色為(  )
A、前者呈藍色,后者先變紅后褪色
B、前者呈藍色,后者呈紅色
C、前者褪色,后者呈紅色
D、兩者都褪色
考點:氯氣的化學性質
專題:鹵族元素
分析:Na與水反應生成NaOH和氫氣,溶液顯堿性;氯氣與水反應生成HCl、HClO,溶液具有酸性和漂白性,以此來解答.
解答: 解:Na與水反應生成NaOH和氫氣,溶液顯堿性,則向少量的石蕊試液中加入鈉,溶液顯藍色;
氯氣與水反應生成HCl、HClO,溶液具有酸性和漂白性,向少量的石蕊試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氣,溶液顯變紅,后褪色,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氯氣和Na的化學性質,為高頻考點,把握氯氣、Na與水的反應及酸堿指示劑的變色為解答的關鍵,注意HClO具有漂白性,題目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有關鹽類水解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鹽類的水解過程破壞了純水的電離平衡
B、鹽類的水解是酸堿中和反應的逆過程
C、鹽類水解的結果使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D、Na2CO3水解的實質是Na+與H2O電離出的OH-結合生成了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X、Y、Z、E、F五種常見物質含有同一元素M,在一定條件下它們有如下轉化關系,Z是NO,下列推斷不合理的是( 。
A、X可能是一種氫化物
B、F中M元素的化合價可能為+5
C、E可能是一種有色氣體
D、若X為單質,Y生成Z屬于化合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高錳酸鉀溶液中,H+、Na+、SO42-、葡萄糖分子能夠大量共存
B、向含有4molFeBr2的溶液中通入3molCl2,充分反應的離子方程式:4Fe2++2Br-+3Cl2=4Fe3++6Cl-+Br2
C、某溫度下,PH=7的CH3COOH與CH3COONa混合溶液,一定存在C(Na+)=C(CH3COO-)>C(H+)=C(OH-
D、25℃,已知Kap[Cu(OH)2]=2.2×10-20,在0.10mol?L-1硫酸銅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稀溶液充分攪拌,有淺藍色氫氧化銅沉淀生成,當溶液的pH=8時,c(Cu2+)=2.2×10-14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為反應3Cu+8HNO3(。=3Cu(NO33+2NO↑+4H2O中電子轉移的關系圖,則圖中的元素甲、乙分別表示( 。
A、Cu,OB、Cu,H
C、H,OD、Cu,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32g X和40g Y恰好完全反應,生成mgQ和12gH,在相同條件下,16g X和30g Y混合反應生成0.25mol Q及若干摩爾H,則物質Q的摩爾質量應是(  )g/mol.
A、163B、126
C、60D、1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由短周期元素組成的中學常見無機物A、B、C、D、E、X存在如圖轉化關系(部分生成物和反應條件略去)下列推斷錯誤的是( 。
A、若A是單質,B和D的反應是OH-+HCO
 
-
3
═H2O+CO
 
2-
3
,則E是一種清潔的能源
B、若D為CO,C能和E反應,則A一定為Na2O2,其電子式是Na+[]2-Na+
C、若D為白色沉淀,與A摩爾質量相等,則X一定是鋁鹽
D、若X是Na2CO3,C為含極性鍵的分子,則A一定是氯氣,且D和E能發(fā)生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7.8gNa2S固體和7.8 gNa2O2固體中含有的陰離子數(shù)目均為0.1NA
B、0.1mol?L-1的NaHSO4溶液中含有陽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2mol
C、常溫常壓下,氧原子總數(shù)為0.2NA的SO2和O2的混合氣體,其體積約為2.24L
D、標準狀況下,2.24L Cl2與過量稀NaOH溶液反應,轉移的電子總數(shù)為0.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xiàn)有濃度均為0.1mol/L的五種電解質溶液:
A.Na2CO3 B.NaHCO3   C.NaAlO2   D.CH3COONa   E.NaOH
(1)這五種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最大的是
 
(填編號).
(2)將五種溶液稀釋相同的倍數(shù)時,其pH變化最大的是
 
(填編號).
(3)將上述A、B、C、D四種溶液兩兩混合時,有一對溶液相互間能夠發(fā)生反應,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4)將CO2通入A溶液中恰好呈中性,溶液中2c(CO32-)+c(HCO 3-)=
 
mol/L(設反應前后溶液體積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