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是用于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氣體的裝置,下列方案正確的是
選項 | X | 收集氣體 | Y |
A | 堿石灰 | 氯化氫 | 水 |
B | 堿石灰 | 氨氣 | 水 |
C | 氯化鈣 | 二氧化硫 | 氫氧化鈉 |
D | 氯化鈣 | 一氧化氮 | 氫氧化鈉 |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天津市六校高二上學期期中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體積為V 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盛有一定量H2,通入Br2(g)發(fā)生反應H2(g)+Br2(g)2HBr(g);ΔH<0。當溫度分別為T1、T2,平衡時,H2的體積分數(shù)與Br2(g)的物質(zhì)的量變化關(guān)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若b、c兩點的平衡常數(shù)分別為K1、K2,則K1>K2
B.a(chǎn)、b兩點的反應速率:b>a
C.為了提高Br2(g)的轉(zhuǎn)化率可采取增加Br2(g)通入量的方法
D.b、c兩點的HBr的體積分數(shù)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浙江省杭州市五縣七校高二上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推斷題
無機化合物X含有2種元素,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一種殺蟲劑,具有以下一系列變化:
已知:1、氣體A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質(zhì)之一;
2、固體B是一種重要的建筑材料;
3、8.4gX在O2中充分灼燒得到2.8g固體B;
4、鹽G的結(jié)構(gòu)和Na2O2類似
請回答以下問題:
(1)寫出CO2的電子式 ;X的化學式是 ;
(2)寫出NaOH溶液中通入過量氣體A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
(3)寫出②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4)鹽C在空氣中易變質(zhì),請設計實驗檢驗鹽C是否變質(zhì)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浙江省杭州市五縣七校高二上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guān)實驗及現(xiàn)象、原理的描述正確的是
A.光照條件下,甲烷通入氯水中,發(fā)生了取代反應使黃綠色變淺
B.乙烯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也能使溴水褪色,兩者反應原理一樣
C.乙醛與新制氫氧化銅溶液混合好后,加熱,得到磚紅色沉淀
D.將一小粒鈉投入盛有無水乙醇的小燒杯中,有氣泡產(chǎn)生,比鈉在水中的反應更劇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浙江省杭州市五縣七校高二上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常溫常壓下,1.4gN2和CO的混合氣體含有的電子數(shù)為0.7NA
B.標況下,足量Fe在2.24L氯氣中燃燒,反應中轉(zhuǎn)移電子的數(shù)目為0.3NA
C.1L0.1 mol·Lˉ1 醋酸溶液中含有H+離子的數(shù)目為0.1NA
D.18gD2O所含有的質(zhì)子數(shù),電子數(shù)均為10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浙江省杭州市五縣七校高二上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鈉在氧氣中燃燒,火焰呈黃色,產(chǎn)生白色固體
B.屠呦呦女士利用乙醇萃取青蒿汁中的青蒿素,獲得了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為
人類防治瘧疾作出了重大貢獻
C.水晶項鏈和餐桌上的瓷盤都是硅酸鹽制品
D.鎂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常用于制造信號彈和焰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山東省濟寧市歷城區(qū)高二上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由反應物X轉(zhuǎn)化為Y或Z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由X→Y反應的△H=E5?E2 B.由X→Z反應的△H﹥0
C.降低壓強有利于提高Y的產(chǎn)率 D.升高溫度有利于提高Z的產(chǎn)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湖北省天門市三校高二上學期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一種新型細菌燃料電池,利用細菌將有機物轉(zhuǎn)化為氫氣,氫氣進入以磷酸為電解質(zhì)溶液的燃料電池中發(fā)電,電池負極反應式為( )
A.H2+2OH--2e-=2H2O B.H2-2e-=2H+
C.O2+4H++4e- =2H2O D.O2+2H2O+4e-=4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