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學家冶煉出了純度高達99.999 9%的鐵,據(jù)你推測,下列性質它不可能具有的是( )
A、硬度比生鐵低
B、在潮濕空氣中放置不易生銹
C、在冷的濃硫酸中可鈍化
D、與4 mol·L-1鹽酸反應的速率比生鐵快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一定條件下A、B、C、D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右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若A為Fe,D為氫氣,則B一定為酸
B.若A、D為化合物,B為水,則C一定是氣體單質
C.若A、B、C、D均為化合物,該反應一定屬于復分解反應
D.若A、B、C、D均為10電子微粒,且C是可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則D常溫下一定呈液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有機物A與NaOH的醇溶液混合加熱得產物C和溶液D。C與乙烯混合在催化劑作用下可生成高聚物
。而在溶液D中先加入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A的結構簡式可能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時,由于操作不當,會引起誤差,下列情況會使所配溶液濃度偏低的是( )
①使用天平(使用游碼)稱量時,被稱量物與砝碼位置放顛倒了
②用滴定管量取液體時,開始時平視讀數(shù),結束后俯視讀數(shù)
③溶液轉移到容量瓶后,燒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餾水洗滌
④轉移溶液前容量瓶內有少量蒸餾水
⑤定容時,仰視容量瓶刻度線
⑥定容后搖勻,發(fā)現(xiàn)液面降低,又補加少量水,重新達到刻度線
A.①③⑤⑥ B.①②⑤⑥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人體血液里Ca2+的濃度一般采用mg/cm3來表示。抽取一定體積的血樣,加適量的草酸銨[(NH4)2C2O4]溶液,可析出草酸鈣(CaC2O4)沉淀,將此草酸鈣沉淀洗滌后溶于強酸可得草酸(H2C2O4),再用KMnO4溶液滴定即可測定血液樣品中Ca2+的濃度。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計如下實驗步驟測定血液樣品中Ca2+的濃度。
[配制KMnO4標準溶液]如圖是配制50 mL KMnO4標準溶液的過程示意圖。
(1)請你觀察圖示判斷,其中不正確的操作有(填序號)__________;
(2)其中確定50 mL溶液體積的容器是(填名稱)__________;
(3)如果用圖示的操作所配制的溶液進行實驗,在其他操作正確的情況下,所配制的溶液濃度將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測定血液樣品中Ca2+的濃度] 抽取血樣20.00 mL,經過上述處理后得到草酸,再用0.020 mol/L KMnO4溶液滴定,使草酸轉化成CO2逸出,這時共消耗12.00 mL KMnO4溶液。
(4)已知草酸跟KMnO4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2MnO+5H2C2O4+6H+===2Mnx++10CO2↑+8H2O
則方程式中的x=________。
(5)經過計算,血液樣品中Ca2+的濃度為________ m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50 g鎂、鋅、鋁的混合物與適量的稀硫酸反應,得三種鹽的混合溶液,然后加熱、蒸發(fā)、結晶得晶體(不含結晶水)218 g,則反應中得H2的質量為( )
A、2 g
B、3 g
C、3.5 g
D、4.5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向鎂和鋁的混合物重加入適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生成標準狀況下的氣體。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鉀溶液,使金屬離子剛好沉淀完全,得到的沉淀質量為ng。再將得到的沉淀灼燒至質量不再改變?yōu)橹,得到固體。則下列關系不正確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分類方法在化學學科的發(fā)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下列分類標準合理的是( )
A.根據(jù)純凈物的元素組成,將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
B.根據(jù)溶液導電能力強弱,將電解質分為強電解質、弱電解質
C.根據(jù)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將分散系分為溶液、濁液和膠體
D.根據(jù)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將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分解、復分解、置換”四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水是生命之源,2014年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團簇的空間取向圖像,模型見圖。下列關于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水是弱電解質
B.可燃冰是可以燃燒的水
C.氫氧兩種元素只能組成水
D.0 ℃時冰的密度比液態(tài)水的密度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