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2.惡性高熱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疾病,是由氟烷等揮發(fā)性麻醉藥物所觸發(fā)的一種骨骼肌異常高代謝狀態(tài),病情危重,常危及生命.惡性高熱易感者的骨骼肌細胞膜有缺陷,導致鈣離子通道蛋白RYR1結構異常,在誘發(fā)藥物氟烷等藥物的作用下,該鈣離子通道持續(xù)開放,鈣離子持續(xù)大量外流,使全身肌肉痙攣,產(chǎn)熱急劇增加,體溫迅速升高,在沒有特定治療藥物的情況下,一般的臨床降溫措施難以控制體溫的升高.
(1)研究發(fā)現(xiàn)某種麻醉藥物是通過抑制突觸傳遞來實現(xiàn)麻醉作用的,在該藥物作用后,檢測突觸間隙中神經(jīng)遞質的含量,與作用前相比較并未減少,則可推測該藥物很可能是通過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受體來發(fā)揮作用的.若用該藥物作用于圖中的突觸,然后刺激左側神經(jīng)元一次,電流計指針將偏轉1次.
(2)惡性高熱的病因說明基因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3)惡性高熱的原理可以說明ABD(多選)
A.無機鹽對于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B.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
C.肌細胞中鈣離子的含量越高越好
D.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對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4)在發(fā)病時,患者細胞內的呼吸作用(生理過程)顯著增強,釋放大量熱量,此時細胞內活動顯著增強的細胞器是線粒體,同時機體中位于下丘腦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通過神經(jīng)-體液發(fā)送信息,使機體汗腺分泌增加,毛細血管舒張,但體溫仍然迅速升高,這說明人體維持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體溫調節(jié)的知識.
寒冷時,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促進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促進代謝增加產(chǎn)熱.當甲狀腺激素含量過多時,會反過來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分泌活動.反射弧中至少包括傳入和傳出神經(jīng)元,一個神經(jīng)元中的信息是以局部電流的形式傳導的,而兩個神經(jīng)元之間是通過神經(jīng)遞質傳遞的.下丘腦是體溫調節(jié)中樞.

解答 解:(1)根據(jù)題意可推測,該藥物很可能是通過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受體來發(fā)揮作用的.若用該藥物作用于圖中的突觸,然后刺激左側神經(jīng)元一次,電流計指針將偏轉1次.   
(2)惡性高熱的病因說明基因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3)惡性高熱的原理可以說明A無機鹽對于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B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D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對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4)在發(fā)病時,患者細胞內的呼吸作用顯著增強,釋放大量熱量,此時細胞內活動顯著增強的細胞器是粒體,同時機體中位于下丘腦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通過神經(jīng)-體液發(fā)送信息,使機體汗腺分泌增加,毛細血管舒張,但體溫仍然迅速升高,這說明人體維持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故答案為:
(1)突觸后膜上的受體          1
(2)蛋白質的結構
(3)ABD
(4)呼吸作用     線粒體    下丘腦      舒張     人體維持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點評 本題以圖形為載體,考查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丘腦的神經(jīng)分泌細胞既能分泌相關激素,也能傳導神經(jīng)沖動.下丘腦是體溫、血糖和水鹽調節(jié)的中樞,是內分泌活動的樞紐.大腦皮層是溫度感覺、渴覺等的中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湖北省武漢市高一上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脂質在細胞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下面屬于脂質中磷脂的生物學功能的是①生物膜的重要成分②貯存能量的分子③構成生物體表面的保護層④很好的絕緣體,具有保溫作用⑤具有生物學活性,對生命活動起調節(jié)作用

A.①③

B.⑤

C.①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近日,科學家發(fā)現(xiàn)傳說中的屌絲基因位于人的第18對染色體上,現(xiàn)有一對屌絲夫婦生出了一個高富帥,已知屌絲的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且遵循遺傳定律.若基因型是純合子的屌絲為真屌絲,真屌絲是找不到配偶的,其他均能找到門當戶對(即基因型相同)的配偶,如果該夫婦又生了一個男屌絲,則這個男屌絲帶給該夫婦的小孫孫是高富帥的概率是_____.若屌絲逆襲變成高富帥后,找到了心中的女神,他們生下的孩子是高富帥的概率是______( �。�
A.1812B.112、1C.112、14D.14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已知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為麥芽糖,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質為多肽.為了研究酶之間的相互影響,某同學設計如下實驗(實驗中所涉及酶的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請分析回答:
                  試管號
加入的物質
1234
質量分數(shù)為1%的淀粉溶液2mL2mL2mL2mL
唾液淀粉酶溶液2mL2mL
唾液淀粉酶溶液+胰蛋白酶溶液
(等量混合)
4mL4mL
蒸餾水2mL2mL
碘液2滴2滴
雙縮脲試劑2mL2mL
預期顏色變化不變藍紫色
說明:表中空格表示不加入液體
(1)該實驗所依據(jù)的兩個顏色變化原理是:a淀粉遇碘液變藍色;b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作用產(chǎn)生紫色反應.
(2)實驗過程中,試管1、2還要分別加入2mL的蒸餾水,這遵循等量性原則.
(3)①處預期的顏色變化為藍色,理由是淀粉酶被蛋白酶分解,淀粉沒有被水解;
②處預期的顏色變化為紫色,理由是試管中有胰蛋白酶.
(4)若將上述實驗中的胰蛋白酶溶液改為胃液,①處預期的顏色變化為藍色,理由是胃液酸性強會使唾液淀粉酶失活,淀粉仍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如圖為物質出入細胞膜的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
(1)A代表蛋白質分子;B代表磷脂雙分子層;D代表糖蛋白.
(2)動物細胞吸水膨脹時B的厚度變小,這說明B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3)圖中e表示的物質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請你說出判斷的理由(至少兩種)需要載體、需要消耗ATP(或逆濃度梯度運輸).
(4)如果該圖表示肝細胞的細胞膜,則表示細胞膜外側的是上側(“上側”或“下側”);在a~e五種物質進出細胞方式中,表示肝細胞吸收H2O的是b,表示肝細胞排出Na+的是e.(用字母回答)
(5)細胞膜從功能上來說,它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
(6)小腸上皮細胞中葡萄糖濃度比血液中高,葡萄糖由上皮細胞進入血液,驅動該轉運過程動力來自于ATP的分解(葡萄糖濃度差、ATP的分解).
(7)如果礦質離子在土壤中含量過高,會導致植物死亡,請你分析植物死亡的原因:土壤溶液濃度高于根毛細胞液濃度,導致植物失水過多死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是人體細胞在進行某項生命活動前后幾種生物膜面積的變化圖.請據(jù)圖分析,在此變化過程中最可能合成( �。�
A.消化酶和胰島素B.抗體和血紅蛋白
C.呼吸酶與DNA連接酶D.RNA和甲狀腺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低溫迫使植物細胞產(chǎn)生大量對細胞有害的過氧化物,如脂質過氧化物(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夠消除過氧化物,從而增強植物的抗冷性.研究人員進行了“水楊酸對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響”實驗,實驗步驟及結果如表所示.
組別處理培養(yǎng)溫度/℃SODUg1min1
1蒸餾水澆灌257.3
29.4
30.5mmol/L水楊酸澆灌510.3
41.0mmol/L水楊酸澆灌511.6
51.5mmol/L水楊酸澆灌513.6
62.0mmol/L水楊酸澆灌58.5
72.5mmol/L水楊酸澆灌57.9
83.0mmol/L水楊酸澆灌56.5
(1)表中①是蒸餾水澆灌,②是5℃培養(yǎng).
(2)在5℃的環(huán)境下,物質的量濃度為2.0mmol/L的水楊酸對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響是減弱(填“增強”或“減弱”).
(3)組別1和2對照可得的結論是環(huán)境溫度降低時,水稻幼苗自身可增強抗冷性;
(4)通過組別2-8的實驗可得出結論①1.5mmol/L水楊酸對水稻幼苗抗冷性效果最好;
②低于1.5mmol/L的水楊酸,隨濃度增大對水稻幼苗抗冷性的有增強作用越明顯;
③水楊酸濃度大于2.0mmol/L時,水楊酸濃度越大對水稻幼苗抗冷性增強作用越若,濃度為3.0mmol/L時,水楊酸對水稻幼苗抗冷性有抑制作用..
(5)請在圖中用柱形圖描述第1、2組中水稻幼苗SOD的活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如圖是細胞融合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

(1)圖甲過程①②應使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處理細胞,以去除植物細胞壁.
(2)圖甲過程③叫做誘導細胞融合,該過程常用的誘導方法是物理法和化學法(電擊/聚乙二醇)..
(3)圖甲過程④是細胞壁的再生過程,與此過程密切相關的細胞器是高爾基體.
(4)圖甲⑤過程中進行的細胞分裂方式是有絲分裂,該過程先誘導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再由它分化形成雜種植物幼苗.
(5)圖乙給小鼠注射的抗原是為了產(chǎn)生相應的(效應)B細胞,將過程①獲得的B細胞直接和骨髓瘤細胞融合,將獲得多種(填“一種”或“多種”)雜交細胞,這些細胞需在具有選擇作用的特定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
(6)圖乙過程③代表將經(jīng)選擇性培養(yǎng)的雜交瘤細胞,在進行克隆化培養(yǎng)和抗體陽性檢測后,獲得足夠數(shù)量的能夠產(chǎn)生所需抗體的細胞.
(7)圖乙過程④代表將雜交瘤細胞在體外(填“體內”或“體外”)條件下大規(guī)模培養(yǎng),提取大量的單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最主要的優(yōu)點是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可大量制備.
(8)單克隆抗體的主要用途有作為診斷試劑、用于治療疾病和運載藥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2014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為:美國科學家John O'Keefe(約翰-歐基夫),挪威科學家May Britt Moser(梅-布萊特-莫索爾);以及挪威科學家Edvand Moser(愛德華-莫索爾),以獎勵他們在“發(fā)現(xiàn)了大腦中形成定位系統(tǒng)的細胞”方面所做的貢獻.對大腦定位系統(tǒng)機制的發(fā)現(xiàn)顛覆了我們此前的認識,顯示了特定的細胞群相互協(xié)同工作如何能夠達成更加高等的認知功能.這一成果打開了理解其他認知過程的窗口,如記憶,思維以及進行規(guī)劃的能力.以下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組成大腦定位系統(tǒng)的細胞是高度分化的細胞
B.蛋白質是大腦定位系統(tǒng)生理功能的主要承擔者
C.大腦定位系統(tǒng)的形成是進化和自然選擇的結果
D.運用類比推理可以證明記憶和思維的形成也有相應系統(tǒ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