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因D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研究發(fā)現(xiàn),在基因D中插入某小段DNA序列后,植物出現(xiàn)了性狀的改變。該變異( )

A.使控制合成蛋白質的結構發(fā)生了改變

B.破壞了基因中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

C.導致染色體中基因數(shù)目與次序的變化

D.導致種群基因庫和生物進化方向的改變

A

【解析】

試題分析: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的性狀,在基因D中插入某小段DNA序列后,植物出現(xiàn)了性狀的改變,這說明該變異使控制合成的蛋白質的結構發(fā)生改變,A正確;該基因發(fā)生變異后仍能傳遞和表達,但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質結構發(fā)生改變,B錯誤;該變異導致基因中堿基數(shù)目和次序的變化,C錯誤;由以上分析可知該變異屬于基因突變,基因突變能導致種群基因庫發(fā)生改變,但不能導致生物進化的方向發(fā)生改變,D錯誤。

考點:本題考查基因突變及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wǎng)絡的能力。

考點分析: 考點1:進化 試題屬性
  • 題型:
  • 難度:
  • 考核:
  • 年級: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新疆烏魯木齊地區(qū)高三第二次診斷性測驗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2分)下面在適宜的溫度下以葡萄為材料所做的幾組實驗及其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影響葡萄植株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__和_______,圖一的實驗結果表明,在栽培農作物時要注意____________。

(2)經(jīng)檢測,葡萄植株一晝夜的CO2凈吸收量為250mg,圖二中陰影部分所表示的CO2吸收量為 (填“大于”、“等于”、“小于”) 250mg。假設該植物在24小時內呼吸速率不變,則該植株一晝夜內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CO2總量是 mg。C點與D點相比,葉綠體中C3含量的變化是 ,直接原因是 不足。若適當增加植株生長環(huán)境中CO2的濃度,圖二中的B點將向 (填“左”或“右”)移動。

(3)圖三表示將植株上的葉片A側曝光,B側遮光,并采用適當?shù)姆椒ㄗ柚箖刹糠种g物質和能量的轉移。德國科學家曾使用類似的實驗方法證明了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有 ,但是實驗前該植物需要在 環(huán)境中放置一晝夜。該實驗的自變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新疆烏魯木齊地區(qū)高三第二次診斷性測驗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酶和ATP的敘述正確的是

A.酶在細胞內氧化分解的產(chǎn)物是氨基酸

B.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只能在生物體內起作用

C.有些酶的組成元素與ATP的組成元素相同

D.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三個高能磷酸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高考模擬沖刺卷(二)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0分)下圖甲是一個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示意圖;圖乙是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鼠攝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圖。(圖中a~e代表過程,A~C代表能量)。請據(jù)圖回答:

(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進入無機環(huán)境的途徑是_________________(填圖中字母),能量進入群落的途徑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圖中字母)。

(2)為控制草原鼠害,對鼠的種群密度進行調查宜采用_________________法;若多次調查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基本不變,說明該鼠種群的年齡組成為______________型。某時期調查發(fā)現(xiàn),該草原鼠種群的年齡組成如圖丙,該鼠種群數(shù)量變動趨勢是_______________,該變動將直接導致_____________,使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嚴重破壞。

(3)狼能夠依據(jù)鼠留下的氣味去捕食,鼠同樣也能夠依據(jù)狼的氣味或行為躲避獵捕,這說明信息能夠_______________,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4)圖乙中的A表示鼠同化的總能量,B的含義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的能量除圖中所示去路外.還有一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廣東省高三11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6分)擬南芥(2N=10)是植物中一種模式植物。其2號染色體上的突變基因A能使擬南芥植株提前開花(簡稱早花,與晚花是一對相對性狀)。野生型基因a情況如圖一所示。據(jù)圖回答:(起始密碼子:AUG、GUG;終止密碼子:UAA、UAG、UGG)

(1)據(jù)圖一所示(箭頭方向代表核糖體在mRNA移動方向),a基因突變成A基因的原因是發(fā)生了堿基的 ;突變后生成的多肽鏈長度的變化是 ,原因是 。

(2)為了進一步研究A基因的功能,科學家選了基因型為aa的植株作為材料,進行轉基因研究。對照組用已導入空載體的農桿菌感染,實驗組用已導入 ___的農桿菌感染。成功導入后再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方法各得到100株幼苗。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培養(yǎng)幼苗,植株的開花率隨發(fā)育時間的統(tǒng)計結果如圖二所示,則實驗組是曲線 。在32天時,該曲線所示的開花率未能達到100%,原因可能是 。

(3)A基因的表達受到3號染色體上的M基因的抑制。已知M基因對a基因沒有影響,用基因型為AaMm的植株自交培育早花純種,后代(F1)植株開花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 。F1早花的植株自交后代中符合要求的純合子比例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廣東省高三11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雙鏈DNA分子含有400個堿基,其中一條鏈上A:T:G:C=1:2:3:4。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DNA分子的一個堿基改變,不一定會引起子代性狀的改變

B.該DNA分子連續(xù)復制兩次,需要游離的腺嘌呤脫氧核苷酸120個

C.該DNA分子中4種堿基的比例為A:T:G:C=3:3:7:7

D.該DNA分子中的堿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北京市房山區(qū)高三4月一摸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6分)小鼠是遺傳學研究的常用實驗材料,彎曲尾(B)對正常尾(b)為顯性。遺傳學家針對小鼠的尾形進行了相應的遺傳實驗。

實驗一:

父本

母本

子一代

彎曲尾

正常尾

彎曲尾(♀)∶正常尾(♂)=1∶1

實驗二:

遺傳學家將一個DNA片段導入到子一代彎曲尾雌鼠的體細胞中,通過克隆技術獲得一只轉基因正常尾小鼠。(說明:①插入的DNA片段本身不控制具體的性狀;小鼠體內存在該DNA片段,B基因不表達,b基因的表達不受影響。②若小鼠的受精卵無控制尾形的基因,將導致胚胎致死。)

請回答:

(1)控制小鼠尾形的基因位于 染色體上,尾形的遺傳符合 定律。

(2)培育該轉基因小鼠,需運用 技術,將含有外源DNA的體細胞核與 融合形成重組細胞,經(jīng)體外培養(yǎng)到早期胚胎再移植到未配種的代孕雌鼠的 內發(fā)育。

(3)遺傳學家認為該DNA片段插入到小鼠染色體上的位置有4種可能(見下圖)。為確定具體的插入位置,進行了相應的雜交實驗(不考慮交叉互換)。

實驗方案:讓該轉基因正常尾小鼠與非轉基因正常尾雄性小鼠雜交,統(tǒng)計子代的表現(xiàn)型種類及比例。

結果與結論:

①若子代正常尾雌鼠:彎曲尾雌鼠:正常尾雄鼠:彎曲尾雄鼠=1:1:1:1,則該DNA片段的插入位置屬于第1種可能性。

②若子代 ,則該DNA片段的插入位置屬于第2種可能性。

③若子代 ,則該DNA片段的插入位置屬于第3種可能性。

④若子代 ,則該DNA片段的插入位置屬于第4種可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山西大學附屬中學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下列自然現(xiàn)象或科學研究成果中,能為“動物細胞具有全能性”觀點提供直接證據(jù)的是( )

A.壁虎斷尾后重新長出尾部

B.蜜蜂的未受精卵細胞發(fā)育成雄蜂

C.用體外培養(yǎng)的皮膚治療燒傷病人

D.小鼠腺細胞的自我復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