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3.為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某實驗小組的同學進行了部分前期操作;具體如下表.
①取3支試管編號123
②注入3%淀粉溶液2mL2mL2mL
③保溫5min0℃37℃
④注人新鮮唾液1mL1mL1mL
有關該小組操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3號試管設置的保溫溫度只能為100℃
B.步驟④結束后應在37℃環(huán)境下保溫5min
C.若對調步驟③與④操作順序,則實驗結果相同
D.保溫結束后應該用碘液檢測

分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機物,大多數(shù)是蛋白質,少數(shù)是RNA;
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遠遠高于無機催化劑)、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的進行)、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在最適條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溫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隨著溫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漸恢復,高溫、過酸、過堿可以使酶的空間結構發(fā)生改變,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3號試管設置的溫度應該較高,使酶失活的溫度即可,如80℃;不一定是100℃,A錯誤;
B、本實驗是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步驟④結束后應在各自環(huán)境下保溫5min,B錯誤;
C、若對調步驟③與④操作順序,因為酶有高效性,酶和底物混合,馬上會發(fā)生催化反應,再把混合物放置于不同的溫度條件下,在混合物達到設置的溫度之前,酶可能已經把底物分解完,則不同溫度條件下的混合物加入碘液后,都不變藍,C錯誤;
D、因為用斐林試劑檢測實驗結果需水浴加熱,會破壞設置的溫度條件,故該實驗不能用斐林試劑檢測實驗結果,可用碘液檢測底物是否剩余,D正確.
故選:D.

點評 該題主要考查酶的特性以及相關的實驗步驟設置,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如圖表示干細胞的三個發(fā)育途徑,據圖判斷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由甲細胞形成的乙細胞仍然保持著分裂能力,所以乙細胞與甲細胞一樣能無限增殖
B.若丁細胞是胰腺細胞,則結構⑦所起的作用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
C.一般情況下,甲、乙、丙、丁等細胞的細胞核中的DNA相同
D.甲細胞分化成丁細胞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5秋•邛崍市校級月考)淀粉、淀粉酶、指導淀粉酶合成的DNA,組成它們的單體依次是( )

A.葡萄糖、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B.蔗糖、氨基酸、脫氧核苷酸

C.葡萄糖、氨基酸、脫氧核苷酸

D.麥芽糖、多肽、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5秋•遼寧校級期末)現(xiàn)有600個氨基酸,其中氨基有610個,羧基有630個,則由此合成的4條多肽鏈中共有肽鍵、氨基、羧基的數(shù)目是( )

A.599、606、626 B.596、1、1

C.596、14、34 D.596、606、62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5秋•岳陽校級月考)下列關于細胞與生命活動關系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多細胞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是在細胞生命活動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

B.變形蟲依靠一個細胞完成攝食、運動、生殖等生命活動

C.沒有細胞結構,就不會有有組織、器官、系統(tǒng)等層次

D.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在生命系統(tǒng)的層次中屬于個體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果蠅某眼色基因編碼前2個氨基酸的DNA序列在如圖的某一端,起始密碼子為AUG.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果蠅受精卵連續(xù)分裂三次,合成該基因需游離的腺嘌呤42個
B.該基因轉錄時的模板鏈是b鏈
C.a鏈中箭頭所指堿基A突變?yōu)镃,其對應的密碼子變?yōu)镃GA
D.RNA聚合酶可以啟動該基因在生殖細胞中表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關于人體內各液體成分的關系,正確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如圖為2010年日本、中國、印度三國的人口年齡圖解,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日本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B.印度死亡率相對較高
C.中國人口問題已得到完全解決D.年齡組成直接決定種群的數(shù)量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生物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數(shù)學模型等.科研人員建構了捕食者與獵物之間模型,圖1中箭頭所指方向代表曲線變化趨勢;圖2是獵物的數(shù)量變化曲線.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顯示:獵物種群數(shù)量增加→捕食者種群數(shù)量增加→獵物種群數(shù)量減少→捕食者種群數(shù)量減少→獵物種群數(shù)量增加→再次循環(huán),能夠維持獵物與捕食者相對穩(wěn)定,曲線變化趨勢反映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著負反饋調節(jié),圖1模型屬于數(shù)學模型.
(2)根據圖1模型分析,圖中最可能代表獵物種群和捕食者種群的K值的數(shù)據分別為N2和P2
(3)捕食者的存在對獵物是有益的,因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獵物中的年老、病弱等個體,保存了優(yōu)勢個體,這屬于自然選擇學說的適者生存的觀點.
(4)捕食者往往可以通過獵物的氣味找到獵物,這種獵物的氣味屬于化學信息.
(5)請在圖2中繪出捕食者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曲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