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已知:一列波某時刻的波動圖象和其上一點的振動圖象如圖( 。
A.甲圖是振動圖象,波速2×104米/秒B.甲圖是波動圖象,波速2×102米/秒
C.乙圖是振動圖象,波速5×103米/秒D.乙圖是波動圖象,波速5×103米/秒

分析 波動圖象反映某一時刻介質中各質點的位移情況,而振動圖象反映同一質點在各個時刻的位移情況.由波動圖象可讀出波長,由振動圖象可讀出周期,即可求解波速.

解答 解:甲圖反映了反映某一時刻介質中各質點的位移情況,是波動圖象,由圖讀出波長 λ=10m;
乙圖反映同一質點在各個時刻的位移情況,是振動圖象,由圖讀出周期 T=2×10-3s.則波速為 v=$\frac{λ}{T}$=$\frac{10}{2×1{0}^{-3}}$=5×103m/s.故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關鍵要理解并掌握波動圖象和振動圖象物理意義的區(qū)別,讀出波長、周期等基本相關信息是基本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5.如圖所示,一根輕質細繩跨過定滑輪連接兩個小球A、B,它們都穿在一根光滑的豎直桿上,不計細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當兩球平衡時OA繩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60°,OB繩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30°,則球A、B的質量之比和桿對A、B的彈力之比分別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如圖所示,在傾角為α的傳送帶上有質量均為m的三個木塊1、2、3,中間均用原長為L,勁度系數(shù)為k的輕彈簧連接起來,木塊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其中木塊1被與傳送帶平行的細線拉住,傳送帶按圖示方向勻速運行,三個木塊處于平衡狀態(tài).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2、3兩木塊之間的距離等于L+$\frac{(sinα+μcosα)2mg}{k}$
B.2、3兩木塊之間的距離等于L+$\frac{(sinα+μcosα)mg}{k}$
C.1、2兩木塊之間的距離等于2、3兩木塊之間的距離
D.如果傳送帶突然加速,相鄰兩木塊之間的距離都將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如圖所示,三條平行等間距的虛線表示電場中的三個等勢面,電勢值分別為10V、20V、30V,實線是一帶電粒子(不計重力)在該區(qū)域內(nèi)的運動軌跡,a、b、c是軌跡上的三個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粒子在三點所受的電場力不相等
B.粒子必先過a,再到b,然后到c
C.粒子在三點所具有的動能大小關系為Ekb<Eka<Ekc
D.粒子在三點的電勢能大小關系為Epc<Epa<Ep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塊在水平方向的恒力F的作用下靜止在粗糙的斜面上,已知斜面的傾角為θ,若物塊和斜面一直處于靜止狀態(tài),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塊一定受四個力作用
B.斜面對物塊的作用力大小為$\sqrt{{F}^{2}+(mg)^{2}}$
C.斜面對物塊的作用力大小為Fsin θ+mgcosθ
D.斜面對物塊的摩擦力的大小可能為Fcosθ-mgsin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如圖所示,物體A的質量為1kg,放在光滑水平面上.
(1)當在繩子的一端施加向下的拉力F=10N時,物體A的加速度大小為a1,則a1=10m/s2
(2)若用一個重為10N的物體代替拉力,此時物體A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a2,則a2<a1(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7.如圖所示,一根不計質量的細線,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點,下端系一個可視為質點的小球P.已知細線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小球重力的2倍.保持細線拉直,把小球P拉到細線跟豎直方向成θ角位置后,將小球無初速釋放.為保證小球擺動過程細線不被拉斷,θ的最大值是多少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小球靜止在水平面上,以下正確的是( 。
A.球對水平面的壓力和球的重力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B.水平面對球的支持力和球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C.水平面對球的支持力和球的重力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D.球對水平面的壓力和球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如圖所示,斜面體放置在光滑水平面上,小物塊A與斜面體間接觸面光滑.在小物塊沿斜面體下滑的過程中,小物塊所受的重力做正功(填“做正功”或“不做功”或“做負功”),斜面體對小物塊的支持力做負功(填“做正功”或“不做功”或“做負功”),小物塊的機械能不守恒(填“守恒”或者“不守恒”),物塊對斜面體的壓力做正功(填“做正功”或“不做功”或“做負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