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氣體總是充滿容器,這是因為氣體分子間存在斥力
B.PM 2.5是指空氣中直徑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懸浮顆粒物,它們在空氣中做無規(guī)則運動,則氣溫越高,PM 2.5無規(guī)則運動越劇烈
C.對于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大
D.在分子間距不超過分子直徑10倍的情況下,隨著分子間距的增大,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減小
E.熱量不可能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

分析 氣體很容易充滿容器,是由于分子熱運動的結果;氣溫越高,PM 2.5無規(guī)則運動越劇烈;溫度是分子的平均動能的標志,而氣體的內能僅僅與分子動能有關;分子間距的增大,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減。

解答 解:A、氣體分子之間的距離很大,分子力為引力,基本為零,氣體很容易充滿容器,是由于分子熱運動的結果,故A錯誤;
B、PM 2.5是指空氣中直徑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懸浮顆粒物,它們在空氣中做無規(guī)則運動,則氣溫越高,PM 2.5無規(guī)則運動越劇烈,故B正確.
C、溫度是分子的平均動能的標志,而氣體的內能僅僅與分子動能有關,對于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大,故C正確;
D、根據(jù)分子動理論可知,隨著分子間距的增大,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減小,故D正確;
E、根據(jù)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可以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但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如空調.故E錯誤;
故選:BCD

點評 本題考查了分子間的作用力與分子間距的關系,知道分子力是短程力;明確氣體間分了間距很大,分子力幾乎不起作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6.在用斜槽軌道做“研究平拋物體運動”的實驗中,簡要步驟如下:
A.讓小球多次從斜槽同一位置 釋放,在一張印有小方格的紙記下小球碰到鉛筆筆尖的一系列位置.
B.按圖安裝器材時,注意讓斜槽末端切線水平,
記下平拋初位置O點和過O點的豎直線.
C.取下白紙,以O為原點,以豎直線為y軸建立坐標系,
用平滑曲線畫平拋運動物體的軌跡.
①完成上述步驟,將正確的答案填在答題紙上.
②上述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是BAC.
③某同學做“研究平拋物體運動”實驗時在白紙上畫出小球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根據(jù)圖中的數(shù)據(jù),計算小球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v0=1.4m/s.(g=9.8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7.(1)在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的實驗中關于造成誤差的原因的分析正確的是ACD
A.小球受到空氣阻力
B.斜槽軌道不光滑,小球下滑時受到了摩擦力
C.安裝斜槽時,未端的切線未調水平
D.每次釋放小球的位置不同
(2)某學生在做“研究平拋物體運動”的實驗中,忘記記下小球做平拋運動的起點位置O,A為物體運動一段時間后的位置,根據(jù)圖示,求出物體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為2.0m/s,拋點坐標為(-20cm,-5cm).(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4.如圖所示,用細繩一端系著的質量為M=1kg的物體A靜止在水平轉盤上,細繩另一端通過轉盤中心的光滑小孔O吊著質量為m=0.3kg的小球B,A的重心到O點的距離為0.2m.若A與轉盤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f=2N,為使小球B保持靜止,求轉盤繞中心O旋轉的角速度ω的取值范圍.(取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如圖所示螺旋測微器的測量讀數(shù)應是0.900mm,游標卡尺的讀數(shù):d=1.050cm,多用電表如果用×100擋測電阻,則讀數(shù)為80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1.光滑、足夠長的水平面上靜止著如圖所示的三個物體A、B、C,其質量分別為m1、m2.m3,且已知m1=1kg、m2=2kg.m3=6kg,A、B可看做質點,C物體的曲面為光滑的 $\frac{1}{4}$ 圓弧,其下端與水平面相切.現(xiàn)給A物體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6m/s,已知A.B間的碰撞為彈性碰撞.
①求A.B碰撞后瞬間的速度大;
②通過計算判斷A.B能否發(fā)生第二次碰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8.如圖所示,一半徑為R=1m的透明介質球,O為球心,光線DC平行于直徑AOB射到介質球上的C點,DC與AB的距離H=$\frac{\sqrt{3}}{2}$m;若DC光線進入介質球后第一次到達B并在B處發(fā)生全反射.已知光速c=3×108m/s.求:
(1)介質的折射率;
(2)光從進入介質到第一次射出介質所用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自行車的大齒輪.小齒輪.后輪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三個轉動部分,如圖所示.在自行車行駛過程中( 。
A.大齒輪邊緣點比小齒輪邊緣點的線速度大
B.后輪邊緣點比小齒輪邊緣點的角速度大
C.后輪邊緣點與小齒輪邊緣點的向心加速度與它們的半徑成正比
D.大齒輪邊緣點與小齒輪邊緣點的向心加速度與它們的半徑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3.熱敏電阻包括正溫度系數(shù)電阻器(PTC)和負溫度系數(shù)電阻器(NTC).正溫度系數(shù)電阻器(PTC)在溫度升高時電阻值越大,負責溫度系數(shù)電阻器(NTC)在溫度升高時電阻值越小,熱敏電阻的這種特性,常常應用在控制電路中.某實驗小組選用下列器材探究通過熱敏電阻Rx(常溫下阻值約為10.0Ω)的電流隨其兩端電壓變化的特點.
A.電流表A(量程0.6A,內阻約0.3Ω)    
B.電壓表V(量程15.0V,內阻約10kΩ)
C.滑動變阻器R(最大阻值為10Ω)        
D.滑動變阻器R′(最大阻值為500Ω)
E.電源E(電動勢15V,內阻忽略)    
F.電鍵、導線若干
①實驗中改變滑動變阻器滑片的位置,使加在熱敏電阻兩端的電壓從零開始逐漸增大,請在所提供的器材中選擇必需的器材,應選擇的滑動變阻器C.(只需填寫器材前面的字母即可)
②請在所提供的器材中選擇必需的器材,在虛線框內畫出該小組設計的電路圖.

③該小組測出熱敏電阻R1的U-I圖線如曲線I所示.請分析說明該熱敏電阻是PTC熱敏電阻(填PTC或NTC).
④該小組又通過查閱資料得出了熱敏電阻R2的U-I圖線如曲線II所示.然后又將熱敏電阻R1、R2分別與某電池組連成如圖所示電路.測得通過R1和R2的電流分別為0.30A和0.60A,則該電池組的電動勢為10.0V,內阻為6.67Ω.(結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