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某汽車以恒定加速度做變速直線運動,10s內(nèi)速度從2m/s增加到20m/s,則其加速度為1.8m/s2,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剎車,4s內(nèi)速度減為0,則其加速度為-5m/s2

分析 根據(jù)物體運動的始末速度和時間求解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即可.

解答 解:根據(jù)加速度的定義知,加速運動時的加速度${a}_{1}=\frac{20-2}{10}m/{s}^{2}=1.8m/{s}^{2}$,減速時的加速度${a}_{2}=\frac{0-20}{4}m/{s}^{2}=-5m/{s}^{2}$.
故答案為:1.8m/s2,-5m/s2

點評 掌握加速度的定義是正確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不難,注意區(qū)分速度變化等于末速度減初速度不等于速度大的減小速度小的.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甲、乙兩車從同一地點出發(fā)做直線運動,它們的v-t圖象如圖所示,則( 。
A.乙車比甲車先出發(fā)B.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C.t1時刻,甲車位移大于乙車位移D.t1時刻,乙車速度大于甲車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某同學為驗證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定律,采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將氣墊導軌調(diào)節(jié)水平后在上面放上A、B兩個光電門,滑塊通過一根細線與小盤相連.測得滑塊質(zhì)量M,小盤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m,滑塊上固定的擋光片寬度為d.實驗中,靜止釋放滑塊后測得滑塊通過光電門A的時間為△tA,通過光電門B的時間為△tB
(1)實驗中,該同學還需要測量A、B兩光電門之間的距離s;
(2)實驗測得的這些物理量若滿足表達式mgs=$\frac{1}{2}$(M+m)[($\frac79xfl5x{△{t}_{B}}$)2-($\frach7dtbz9{△{t}_{A}}$)2]即可驗證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定律.(用實驗中所測物理量相應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1922年英國物理學家阿斯頓因質(zhì)譜儀的發(fā)明、同位素和質(zhì)譜儀的研究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若一束粒子(不計重力)由左端射入質(zhì)譜儀后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束帶電粒子帶負電
B.速度選擇器的上極板帶負電
C.在磁場B2中運動半徑越大的粒子,質(zhì)量越大
D.在磁場B2中運動半徑越大的粒子,比荷q/m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如圖中的實線表示電場線,虛線表示只受電場力作用的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粒子先經(jīng)過M點,再經(jīng)過N點,可以判定( 。
A.該粒子為負電荷
B.M點的電勢高于N點的電勢
C.粒子在M點的電勢能大于在N點的電勢能
D.粒子在M點的動能大于在N的動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如圖所示,滑輪組拉著物體A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mA=500kg,F(xiàn)=612.5N,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80%.
問:(1)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有多大?
(2)若物體A的速度為0.1m/s,則滑輪組的有用功率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滑冰運動員腳穿滑冰鞋,滑冰鞋的底面冰刀與冰面接觸,當運動員向前運動時,一只腳擺正,與前進方向一致(此腳稱為導向腳).另一只腳斜向后方用力蹬冰(此腳為動力腳),如圖所示,請根據(jù)所學力學知識,畫圖解釋為什么腳向斜后方蹬冰,運動員去向正前方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a(chǎn)、b兩物體從同一點沿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v-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t=5s時,a、b兩物體第一次相遇B.當t=10s時.a(chǎn)、b兩物體間距最大
C.當t=15s時,b物體在a物體的前面D.當t=20s時,a、b兩物體第二次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如圖所示,豎直平行金屬導軌M、N上端接有電阻R,金屬桿ab質(zhì)量為m,跨在平行導軌上,垂直導軌平面的水平勻強磁場為B,不計ab與導軌電阻,不計摩擦,且ab與導軌接觸良好,若ab桿在豎直向上的外力F作用下勻速上升,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桿ab克服安培力做的功等于電阻R上產(chǎn)生的熱
B.拉力F與重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等于電阻R上產(chǎn)生的熱
C.拉力F所做的功等于電阻R上產(chǎn)生的熱及桿ab重力勢能增加量之和
D.拉力F所做的功等于電阻R上產(chǎn)生的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