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說法符合史實的( )
A.牛頓發(fā)現(xiàn)了行星的運動規(guī)律
B.開普勒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
C.卡文迪許第一次在實驗室里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
D.牛頓發(fā)現(xiàn)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答案】C
【解析】解:A、開普勒發(fā)現(xiàn)了行星的運動規(guī)律.故A錯誤;
B、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故B錯誤;
C、卡文迪許第一次在實驗室里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故C正確;
D、亞當斯發(fā)現(xiàn)的海王星.故D錯誤.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測定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動勢和內(nèi)電阻的實驗中,備有下列器材:

A待測的干電池電動勢約為15 V,內(nèi)電阻小于10 Ω

B電流表A1量程0—3 mA,內(nèi)阻=10 Ω

C電流表A2量程0—06 A,內(nèi)阻=01 Ω

D滑動變阻器R10—20 Ω,10 A

E滑動變阻器R20—200 Ω,l A

F定值電阻R0990 Ω

G開關和導線若干

1某同學發(fā)現(xiàn)上述器材中雖然沒有電壓表,但給出了兩個電流表,于是他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ab兩個參考實驗電路,其中合理的是______圖所示的電路;在該電路中,為了操作方便且能準確地進行測量,滑動變阻器應選______填寫器材前的字母代號。

2圖乙為該同學根據(jù)1中選出的合理的實驗電路,利用測出的數(shù)據(jù)繪出的I1-I2圖線I1為電流表A1的示數(shù),I2為電流表A2的示數(shù),且I2的數(shù)值遠大于I1的數(shù)值,則由圖線可得被測電池的電動勢E=____________V,內(nèi)阻r=____________Ω。結果保留小數(shù)點后2位

3所測得電池的電動勢E 電動勢的真實值E。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一質(zhì)量為2kg的物體受水平拉力F作用,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加速直線運動時的a-t圖像如圖乙所示,t=0時其速度大小為2m/s,滑動摩擦力大小恒為2N,則

A在t=6s的時刻,物體的速度為18m/s

B在0~6s時間內(nèi),合力對物體做的功為400J

C在t=6s的時刻,摩擦力的功率為36W

D在t=6s的時刻,拉力F的功率為20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將半徑分別為r和R、質(zhì)量分別為m和M的光滑球放在水平面上,M靠在豎直墻上,且R=2r。現(xiàn)用一過圓心的水平推力F推m,M恰好離開地面,重力加速度為g。則m對地面的壓力為________,M對墻的壓力為________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與電子是同樣的一種粒子
C.光的波長越長,其波動性越顯著;波長越短,其粒子性越顯著
D.大量光子的行為往往顯示出粒子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電子具有波動性,屬于一種概率波
B.電磁波以機械振動的形式傳播
C.光的偏振現(xiàn)象表明光是一種縱波
D.超聲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任一運動的物體都有一種波和它對應,這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計算機輔助實驗系統(tǒng)做驗證牛頓第三定律的實驗∶用一輛電玩具汽車拖運另一輛無動力的玩具汽車,在兩車掛接處裝上傳感器探頭,并把它們的掛鉤連在一起當電玩具汽車通電后拉著另一輛車向前運動時,可以在顯示器屏幕上呈現(xiàn)相互作用力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觀察分析兩個力傳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可以得出以下實驗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A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C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時刻相同

D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方向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節(jié)省能量,某商場安裝了智能化的電動扶梯。無人乘行時,扶梯運轉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時,它會先慢慢加速,再勻速運轉。一顧客乘扶梯上樓,恰好經(jīng)歷了這兩個過程,如圖所示。那么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顧客始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

B.顧客始終處于超重狀態(tài)

C.顧客對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豎直向下

D.顧客對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下方,再豎直向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