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速度越大的物體越難停下來,是因為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B.所謂的“超重”就是物體受到的重力變大了
C.米、牛頓、秒都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
D.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作用時間一定相同

分析 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基本屬性,其大小只與質(zhì)量有關(guān),質(zhì)量越大、慣性越大;慣性的大小和物體是否運動、是否受力以及運動的快慢是沒有任何關(guān)系的.
超重時物體的重力不變;牛頓是導出單位;作用力和反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

解答 解:A、影響慣性大小的是質(zhì)量,慣性大小與速度大小無關(guān),故A錯誤;
B、超重時物體的重力不變;故B錯誤;
C、米、和秒都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牛頓是導出單位.故C錯誤;
D、作用力和反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時存在,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需要注意的是:物體的慣性的大小只與質(zhì)量有關(guān),與其他都無關(guān).而經(jīng)常出錯的是認為慣性與物體的速度有關(guān).
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qū)別,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某同學用伏安法測金屬絲的電阻率,實驗中用螺旋測微器測量金屬絲的直徑,讀數(shù)如圖甲所示,則金屬絲的直徑為0.850mm;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shù)分別如圖乙和圖丙所示,則金屬絲兩端的電壓值和通過金屬絲的電流值分別為1.80v和0.52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庫侖定律F=K$\frac{{q}_{1}{q}_{2}}{{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一段長為a、寬為b、高為c(a>b>c)的導體,將其中的兩個對立面接入電路時,最大阻值為R,則最小阻值為( 。
A.$\frac{{c}^{2}R}{{a}^{2}}$B.$\frac{{c}^{2}R}{ab}$C.$\frac{{a}^{2}R}{bc}$D.$\frac{^{2}R}{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關(guān)于用多用表測電阻的實驗操作,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多用電表在使用前,應(yīng)觀察指針是否指電流表的零刻度,若有偏差,應(yīng)用螺絲刀調(diào)節(jié)多用電表中間的定位螺絲,使多用表指針指電流表零刻度(注意與歐姆調(diào)零區(qū)分開)
B.測電阻時,只需將待測電阻與電源斷開,和別的元件可以不斷開
C.測電阻時為了接觸良好,應(yīng)用兩手分別將兩表筆金屬部分與待測電阻兩端緊緊捏在一起
D.第一次測量之前要進行電阻調(diào)零,之后就算換擋測量,也沒有必要重新調(diào)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汽車突然剎車時乘客向前倒的原因,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
A.乘客在車勻速行駛時受到一個向前的力,剎車時這個力還在起作用
B.剎車時乘客的腳受到一個向后的摩擦力作用,改變下半身的運動狀態(tài),而上半身由于有慣性而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所以向前傾倒
C.乘客有慣性,汽車沒有慣性
D.乘客有慣性,而汽車的慣性被制動力克服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如圖所示,一勻速轉(zhuǎn)動的水平轉(zhuǎn)盤上有兩物體A,B隨轉(zhuǎn)盤一起運動(無相對滑動).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它們的線速度VA>VBB.它們的線速度VA=VB
C.它們的角速度ωABD.它們的角速度ωA>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汽車在公路上出現(xiàn)故障時,應(yīng)在車后放置三角警示牌(如圖)以提醒后面的汽車;在某一最高限速為108km/h的路段,一輛汽車因故障停下來檢修,當時由于天氣原因視線不好,駕駛員只能看清前方50m的物體,設(shè)一般汽車司機的反應(yīng)時間為0.6s,緊急剎車后的最大加速度為4.5m/s2.求汽車司機應(yīng)將警示牌放在車后至少多遠處,才能有效避免被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一個物體在F1、F2、F3、F4合力作用下而平衡,F(xiàn)1=3N,F(xiàn)2=6N,F(xiàn)3=7N,F(xiàn)4=12N,若撤去F1、F2,保持F3、F4的大小和方向不變,物體所受合力可能為( 。
A.5NB.8NC.13ND.2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