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3.在物理學中,通常有諸如3s內、第3s內、第3s末、前3s、最后1s等多種時間或時刻的說法.下列哪一組說法指時間且表示時間為3秒( 。
A.3s內、第3s內B.第3s末、前3sC.前3s、最后1sD.3s內、前3s

分析 時間是指時間的長度,在時間軸上對應一段距離,時刻是指時間點,在時間軸上對應的是一個點,在難以區(qū)分是時間還是時刻時,可以通過時間軸來進行區(qū)分.

解答 解:3s內和前3s均指時間,且均為3s的時間;而第3s內指第三個1s的時間內,即為1s的時間;而3s末是指時刻;最后1s時間為1s;
故符合題意的只有D;
故選:D.

點評 對于物理中的基本概念要理解其本質不同,如時刻具有瞬時性的特點,是變化中的某一瞬間通常與物體的狀態(tài)相對應;時間間隔具有連續(xù)性的特點,與某一過程相對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在一平直公路上有一輛滿載的貨車以v1=10m/s的速度勻速行駛,同時有一輛轎車在貨車車后16m正以v2=30m/s的速度同向勻速行駛.這時轎車司機立即剎車做勻減速運動,如果前方沒有任何障礙物,由于路面比較濕滑,轎車將要滑行45m才能停止.求:
(1)轎車在剎車時的加速度為多大?
(2)貨車若仍按原速前進,兩車是否會相撞?若不相撞,求兩車之間的最小距離?
(3)在(2)中若兩車能相撞,為避免相撞,轎車在剎車的同時發(fā)出信號,使貨車接收到信號立即加速前進(不考慮接收信號的時間差),則貨車的加速度至少是多大時,才能避免事故發(fā)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如圖所示為研究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所選用的一段打點紙帶,打點計時器的打點周期為0.02秒.在實驗得到的紙帶上確定七個計數點A、B、C、D、E、F、G,每兩個相鄰的計數點之間還有四個點沒有畫出,測得AB間的距離為x1=3.61cm,BC間的距離為x2=4.41cm,CD間的距離為x3=5.20cm,DE間的距離為x4=5.99cm(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1)實驗時紙帶的左端是和小車相連的.(選填“左”或“右”)
(2)打點計時器打下D點時小車的速度大小為0.560m/s.
(3)由紙帶所示數據可算出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0.793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如圖所示是用打點計時器打出的一條紙帶,A、B、C、D、E為我們在紙帶上所選的計數點,相鄰計數點間還用四個點,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頻率為50HZ.試求打點計時器打下B、C、D各點的瞬時速度:

vB=0.26m/s,vC=0.30m/s,vD=0.34m/s,B、D間的平均速度為0.30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測定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時,采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圖中長木板水平固定.
(1)實驗過程中,電火花計時器接在頻率為50Hz的交流電源上,調整定滑輪高度,使細線與長木板平行.
(2)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測得木塊的質量為M,砝碼盤和砝碼的總質量為m,木塊的加速度為a,則木塊與長木板間動摩擦因數μ=$\frac{{mg-({m+M})a}}{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如圖甲所示,在金屬框abcd平面內有空間分布均勻、大小和方向按圖乙所示變化的磁場(垂直紙面向里為磁感應強度B的正方向).用i表示金屬框中的感應電流(圖甲中所示的方向為正),用F表示cd邊所受的安培力(水平向右為正方向),則i、F隨時間變化的圖象正確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一臺發(fā)電機在產生正弦式電流.如果發(fā)電機電動勢的峰值為400V,線圈勻速轉動的角速度為314rad/s,電動勢瞬時值的表達式為e=400sin314t V.如果這個發(fā)電機的外電路只有電阻元件,總電阻為2KΩ,電路中電流的峰值為0.2A,電流瞬時值的表達式為i=0.2sin314t 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一位物理學家利用圖所示的扭秤裝置進行研究,提出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這位物理學家是( 。
A.牛頓B.伽利略C.庫侖D.焦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真空中兩個完全相同的金屬小球,分別帶有+4q和-2q的電荷.相距 r時庫侖力為F.若將兩小球接觸以下又放回原位置,此時它們之間的庫侖力為( 。
A.FB.2FC.$\frac{1}{2}$FD.$\frac{1}{8}$F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