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為測量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小車的加速度,將厚度均為的擋光片固定在小車上,測得二者間距為

(1)當小車勻加速經(jīng)過光電門時,測得兩擋光片先后經(jīng)過的時間為,則小車加速度

(2)為減小實驗誤差,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

A.增大兩擋光片厚度

B.減小兩擋光片厚度

C.增大兩擋光片間距

D.減小兩擋光片間距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屆北京市通州區(qū)高三4月一?荚囄锢碓嚲恚ń馕霭妫 題型:選擇題

一列簡諧橫波在介質(zhì)中沿x軸正方向傳播,某時刻的圖像如圖所示,其傳播速度v=10m/s,質(zhì)點a位于x=15m處,則此時質(zhì)點a

A.沿y軸正方向運動,周期為1.5s

B.沿y軸正方向運動,周期為2.0s

C.沿y軸負方向運動,周期為1.5s

D.沿y軸負方向運動,周期為2.0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陜西西藏民族學院附中高一12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一物體作勻加速直線運動,通過一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為,緊接著通過下一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為,則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陜西省高一上學期期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甲、乙兩車從同一地點沿相同方向由靜止開始做直線運動,它們運動的加速度隨時間變化圖像如圖所示,關于兩車的運動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內(nèi)甲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乙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B.在時甲車速度為,乙車速度為

C.在內(nèi)兩車間距逐漸增大,內(nèi)兩車間距逐漸減小

D.在時甲車恰好追上乙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陜西省高一上學期期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物理學的重大發(fā)現(xiàn)中,科學家總結出了許多物理學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極限思想法、類比法、科學假說法和建立理想模型法等,以下關于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根據(jù)速度的定義式,當非常小時,就可以表示物體在t時刻的瞬時速度,該定義運用了極限思想法

B.用比值法定義了速度、加速度、位移這三個物理量

C.在推導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公式時,把整個運動過程等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做勻速直線運動,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這里運用了微元法

D.引入平均速度、重心的概念運用了等效替代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山西省高一上學期期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多選題

為提高百米賽跑運動員的成績,教練員分析了運動員跑百米全程的錄像帶,測得:運動員在前跑了,7s末到7.1s末跑了0.92m,跑到終點共用10.8s,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運動員在百米全過程的平均速度約為9.26m/s

B.運動員在前7s的平均速度約為8.71m/s

C.運動員在7s末的瞬時速度約為9.2m/s

D.無法知道運動員在7s末的瞬時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山西省高一上學期期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位移與路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物體運動的位移為零,則該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B.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物體運動的路程為零,則該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C.在直線運動中,物體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

D.在曲線運動中,物體的位移大小可能大于其路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山東省高三12月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多選題

了解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學會像科學家那樣觀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史實的是

A.焦耳發(fā)現(xiàn)了電流熱效應的規(guī)律

B.庫侖總結出了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

C.楞次發(fā)現(xiàn)了電流的磁效應,拉開了研究電與磁相互關系的序幕

D.法拉第總結出了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河南省高三上學期第四次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多選題

如圖所示,A、B兩物塊的質(zhì)量分別為2m和m,靜止疊放在水平地面上。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B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重力加速度為g,F(xiàn)對A施加一水平拉力F,則

A.當F<2μmg時,A、B都相對地面靜止

B.當時,A的加速度為

C.當F>3μmg時,A相對B滑動

D.無論F為何值,B的加速度不會超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