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以下是書本上的一些圖片,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中,有些火星的軌跡不是直線,說明熾熱微粒不是沿砂輪的切線方向飛出的
B.圖乙中,兩個影子在x,y軸上的運動就是物體的兩個分運動
C.圖丙中,增大小錘打擊彈性金屬片的力,A球可能比B球晚落地
D.圖丁中,做變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F在半徑方向的分力大于它所需要的向心力

分析 微粒在擦落前做圓周運動,擦落后由于慣性要沿著原來的速度方向繼續(xù)運動,微粒飛出的方向就是砂輪上跟刀具接觸處的速度方向.A球沿水平方向拋出做平拋運動,同時B球被松開,自由下落做自由落體運動,每次兩球都同時落地.做變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F在半徑方向的分力提供所需要的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

解答 解:
A、有些火星的軌跡不是直線,是由于受到重力、互相的撞擊等作用導致的,故A錯誤.
B、兩個影子反映了物體在x,y軸上的分運動,故B正確.
C、A球做平拋運動,豎直方向是自由落體運動,B球同時做自由落體運動,故無論小錘用多大的力去打擊彈性金屬片,A、B兩球總是同時落地,故C錯誤.
D、做變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F在半徑方向的分力等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要求理解曲線運動的特征,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時刻改變,在曲線上沒一點的速度方沿該點的切線方向.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所示,某物體沿半徑為R的圓周,從A點出發(fā)運動到B點,再沿半徑運動至圓心O,則(  )
A.物體通過的路程為(π+1)R,方向向左B.物體通過的路程為R,方向向右
C.物體通過的位移為(π+1)R,方向向左D.物體通過的位移為R,方向向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已知某行星繞太陽公轉的半徑為r,公轉的周期為T,萬有引力常量為G,在由此可求出( 。
A.太陽的質量B.太陽的密度
C.某行星受到的向心力D.某行星的向心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如圖,把彈簧測力計的一端固定在墻上,用力F水平向左拉金屬板,金屬板向左運動,此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穩(wěn)定(圖中已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放大畫出),則物塊P與金屬板間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2.60N.若用彈簧測力計測得物塊P重10.40N,根據(jù)表中給出的動摩擦因數(shù),可推算出物塊P的材料為金屬.
材料動摩擦因數(shù)
金屬-金屬0.25
橡膠-金屬0.30
木頭-金屬0.20
皮革-金屬0.2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從距地面高h處水平拋出一小石子,空氣阻力不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石子運動速度與時間成正比
B.石子拋出時速度越大,石子在空中飛行時間越長
C.拋出點高度越大,石子在空中飛行時間越長
D.平拋運動的水平位移決定于初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一矩形線圈在勻強磁場中繞垂直于磁場的軸勻速轉動,產生的感應電動勢e隨時間t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t1時刻線圈平面與磁場方向平行
B.t2時刻通過線圈的磁通量最大
C.電動勢的有效值為$\frac{{E}_{m}}{\sqrt{2}}$
D.一個周期內交變電流的方向改變一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如圖所示,兩平行光滑導軌相距為20cm,與內阻r為0.5Ω的電源相連,導軌平面與水平面成45°角.整個裝置處在方向豎直向下,磁感應強度B為1T的勻強磁場中,當滑動變阻器調至阻值為零時,在導軌上放置一質量為0.2kg的金屬棒MN,恰好處于靜止狀態(tài),經(jīng)測量,導軌間的金屬棒電阻值R為0.5Ω.導軌、導線電阻不計,g取10m/s2
(1)求金屬棒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并指明金屬棒上電流的方向;
(2)計算電源電動勢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甲從高h處以速度v1平拋小球A,乙同時從地面以速度v2豎直上拋小球B,在B尚未到達最高點之前,兩球在空中相遇,則(  )
A.兩小球相遇時間t=$\frac{h}{{v}_{1}}$
B.拋出前兩小球的水平距離s=$\frac{h{v}_{1}}{{v}_{2}}$
C.相遇A球的速率v=$\frac{gh}{{v}_{2}}$
D.若兩球相遇在$\frac{h}{2}$處,則v2=$\sqrt{g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某天體半徑是地球半徑的4倍,密度是地球的2倍,則該天體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 。
A.8倍B.16倍C.4倍D.2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