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物體在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物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 瞬時速度為零 B. 合外力恒定

C. 加速度為零 D. 只能受到兩個力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平衡狀態(tài)有兩種: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加速度為零,故合力為零,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則合外力為零,故B錯誤,C正確;

D.合外力為零是指物體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為零,不一定受兩個力,故D錯誤。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太陽、月亮、燭焰、霓虹燈、鉆石、發(fā)光水母,屬于人造光源的有那些?屬于自然光源的有那些?其中那些不是光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重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自由下落的石塊速度越來越大,說明石塊所受的重力越來越大

B. 拋出的鉛球軌跡是曲線,說明鉛球所受重力的方向在改變

C. 物體所受重力大小和方向與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無關

D. 物體所受重力作用于重心處,物體的其他部分不受重力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人駕駛一輛汽車甲正在平直的公路上以某一速度勻速運動,突然發(fā)現(xiàn)前方50 m處停著一輛乙車,立即剎車,剎車后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已知該車剎車后第12 s內(nèi)的位移是24 m,第42 s內(nèi)的位移是1 m。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汽車甲剎車后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 m/s2

B. 汽車甲剎車后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2 m/s2

C. 汽車甲剎車后停止前,可能撞上乙車

D. 汽車甲剎車前的速度為14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輕繩一端連接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Q,另一端繞過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定滑輪與小球P連接,P、Q始終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

AQ可能受到兩個力的作用

BQ可能受到三個力的作用

CQ受到的繩子拉力與重力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左

DQ受到的繩子拉力與重力的合力方向指向左下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a、b兩個帶電小球的質(zhì)量均為m,所帶電荷量分別為+3q和-q,兩球間用絕緣細線連接,a球又用長度相同的絕緣細線懸掛在天花板上,在兩球所在的空間有方向向左的勻強電場,電場強度為E,平衡時細線都被拉緊,則平衡時可能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容器A中裝有大量的質(zhì)量、電量不同但均帶正電的粒子,粒子從容器下方的小孔不斷飄入加速電場初速度可視為零做直線運動通過小孔后,從兩平行板中央垂直電場方向射入偏轉(zhuǎn)電場。粒子通過平行板后垂直磁場方向進入磁感應強度為B,方向垂直向里的勻強磁場區(qū)域,最后打在感光片上,如圖所示。已知加速場、間的加速電壓為U,偏轉(zhuǎn)電場極板長為L,兩板間距也為L,板間勻強電場強度,方向水平向左忽略板間外的電場,平行板的下端與磁場邊界ab相交為p,在邊界pb上固定放置感光片。測得從容器A中逸出的所有粒子均打在感光片P、Q之間,且Q距P的長度為3L,不考慮粒子所受重力與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求:

1粒子射入磁場時,其速度方向與邊界ab間的夾角;

2射到感光片Q處的粒子的比荷電荷量與質(zhì)量之比;

3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最短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1)如圖所示的四幅圖分別對應四種說法,其中正確的是 ( )

E.理想氣體等壓膨脹過程一定吸熱

A. 微粒運動就是物質(zhì)分子的無規(guī)則熱運動,即布朗運動

B. 當兩個相鄰的分子間距離為r0時,它們間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

C. 食鹽晶體的物理性質(zhì)沿各個方向都是一樣的

D. 小草上的露珠呈球形的主要原因是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小車B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個質(zhì)量為m的鐵塊A(可視為質(zhì)點),以水平速度v0=4.0m/s滑上小車B的左端,然后與小車右擋板碰撞,最后恰好滑到小車的中點,已知,小車車面長L=1m。設A與擋板碰撞無機械能損失,碰撞時間可忽略不計,g取10m/s2,求:

(1)A、B最后速度的大;

(2)鐵塊A與小車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3)鐵塊A與小車B的擋板相碰撞前后小車B的速度,并在圖乙的坐標中畫出A、B相對滑動過程中小車B相對地面的速度vt圖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