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guān)系”實驗中:
(1)為了消除小車與水平木板之間摩擦力的影響應采取做法是___________。
A.將不帶滑輪的木板一端適當墊高,使小車在鉤碼拉動下恰好做勻速運動
B.將不帶滑輪的木板一端適當墊高,使小車在鉤碼拉動下恰好做勻加速運動
C.將不帶滑輪的木板一端適當墊高,在不掛鉤碼的情況下使小車恰好做勻速運動
D.將不帶滑輪的木板一端適當墊高,在不掛鉤碼的情況下使小車恰好做勻加速運動
(2)為了減小實驗誤差,鉤碼的質(zhì)量應___________(填“遠大于”、“遠小于”或“等于”)小車的質(zhì)量;每次改變小車質(zhì)量(或鉤碼質(zhì)量)時,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3)本實驗所采用的科學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吉林長春外國語學校高一上期末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的小球懸掛在小車頂棚上,在運動過程中當小球偏離豎直方向角時,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車可能向左減速運動
B、小車可能向右減速運動
C、小車的加速度大小
D、懸掛線的拉力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吉林省高二上期末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法拉第時代,下列驗證“由磁產(chǎn)生電”設(shè)想的實驗中,能觀察到感應電流的是( )
A.將繞在磁鐵上的線圈與電流表組成一閉合回路,然后觀察電流表的變化
B.在一通電線圈旁放置一連有電流表的閉合線圈,然后觀察電流表的變化
C.將一房間內(nèi)的線圈兩端與相鄰房間的電流表連接,往線圈中插入條形磁鐵后,再到相鄰房間去觀察電流表的變化
D.繞在同一鐵環(huán)上的兩個線圈,分別接電源和電流表,在給線圈通電或斷電的瞬間,觀察電流表的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湖北沙市高一上學期雙周練六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套在豎直細桿上的輕環(huán)A由跨過定滑輪的不可伸長的輕繩與重物B相連,施加外力讓A沿桿以速度v勻速上升,從圖中M位置上升至與定滑輪的連線處于水平N位置,已知AO與豎直桿成角,則
A.剛開始時B的速度為
B.A勻速上升時,重物B也勻速下降
C.重物B下降過程,繩對B的拉力小于B的重力
D.A運動到位置N時,B的速度為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湖北沙市高一上學期雙周練六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面哪一組單位屬于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A.m、N、kg B.kg、m/s2。、s
C.m、kg、s D.m/s2、kg、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黑龍江哈爾濱六中高一上期末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同一水平直線上的兩位置分別沿同方向水平拋出兩個小球A 和B,其運動軌跡如圖所示,不計空氣阻力.要使兩球在空中相遇,則必須:
A.同時拋出兩球 B.先拋出A球
C.先拋出B球 D.使兩球質(zhì)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黑龍江哈爾濱六中高一上期末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guān)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B.拋出的石塊軌跡是曲線,說明石塊所受的重力方向在改變
C.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一定是直線運動
D.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說明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吉林省高三上學期期末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為一質(zhì)點做直線運動時的加速度-時間圖象,圖中斜線部分的面積S表示( )
A.初速度 B.末速度 C.位移 D.速度的變化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江蘇泰州中學高二上12月學測模擬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簡答題
質(zhì)量為m的物體A放在傾角為=37°的斜面上時,恰好能勻速下滑,如圖(a)所示,現(xiàn)用細線系住物體A,并平行于斜面向上繞過光滑的定滑輪,另一端系住物體B,物體A恰好能沿斜面勻速上滑,如圖b所示,求物體B的質(zhì)量(sin37°=0.6,cos37°=0.8)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