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下列關于重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上只有重心處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體的重心一定在物體上
C.在廣州的物體與在北京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同
D.不管物體是否運動,相同質量的物體在同一地理位置受到的重力大小都相同

分析 一個物體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這一點,這一點就叫做物體的重心.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與其質量以及地理位置有關.

解答 解:A、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這一點,這一點就叫做物體的重心,并不是只有在物體的重心處才受到重力的作用,故A錯誤;
B、物體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體上,也可以在物體外,如圓環(huán)、空心球它們的重心在中間的空心部位上.故B錯誤;
C、重力的方向垂直于水平面,近似指向地球的球心,所以在廣州的物體與在北京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方向是不相同的.故C錯誤;
D、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與其質量以及地理位置有關,不管物體是否運動,相同質量的物體在同一地理位置受到的重力大小都相同.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利用我們身邊常見的物體考查學生對重心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3.材料、粗細相同,長度不同的電阻絲做成ab、cd二種形式的導線,先后放在電阻可忽略的光滑金屬導軌上,并與磁場垂直,如圖所示.勻強磁場方向垂直導軌平面,外力使導線水平向右做勻速運動,且每次外力F所做的功的功率相同,則( 。
A.ab運動的速度較大B.它們產生的感應電動勢相同
C.它們每秒產生的熱量相同D.cd受到的外力較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如圖所示,用汽車吊起重物G,汽車以速度10m/s勻速前進,當牽繩與豎直方向夾角為θ=53°時,重物上升的速度為(sin53°=0.8,cos53°=0.6)( 。
A.6m/sB.8m/sC.10m/sD.12.5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某同學利用如圖1所示電路測量某蓄電池的電動勢E和內電阻r,由于該蓄電池的內電阻r較小,因此在電路中接入了一定值電阻R0,R0=1.50Ω

(1)按照實物連線圖在圖2虛線框內畫出實驗電路圖;
(2)閉合開關K,調整電阻箱的阻值,讀出電壓表相應的示數(shù)U,并計算出通過電阻箱的電流數(shù)值I,為了比較準確地得出實驗結論,在坐標紙中畫出了如圖3所示的U-I圖象,由圖象可得:E=2.0V,r=1.0Ω.(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開普勒提出行星運動規(guī)律,并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
B.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并通過精確的計算得出萬有引力常量
C.萬有引力常量是庫倫通過扭秤實驗測量得出的
D.法拉第最早引入了場的概念,并提出用電場線描述電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線ab處于勻強磁場中,如圖中各情況下導線都在紙面內運動,能產生感應電流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所示,滑塊以速率v1沿斜面由底端向上滑行,至某一位置后返回,回到出發(fā)點時的速率變?yōu)関2,且v2<v1,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全過程中重力做功為零
B.在上滑和下滑兩過程中,機械能減少量相等
C.在上滑和下滑兩過程中,滑塊的加速度不等
D.在上滑和下滑兩過程中,摩擦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在力學和電磁學發(fā)展過程中,許多科學家做出了貢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的自然狀態(tài)是靜止的,只有當它受到力的作用才會運動
B.牛頓認為力的真正效應總是改變物體的速度,而不僅僅是使之運動
C.法拉第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牛頓發(fā)現(xiàn)了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D.安培發(fā)現(xiàn)了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規(guī)律,洛倫茲發(fā)現(xiàn)了磁場對電流的作用規(guī)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關于物理學史和物理研究方法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用質點來代替實際物體的研究方法叫微元法
B.利用v-t圖象推導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公式的方法是理想模型法
C.伽利略借助實驗研究和邏輯推理得出了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
D.奧斯特最先發(fā)現(xiàn)電流的磁效應并提出了場的概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