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用輕質(zhì)細繩拴住用不同材料制成的A、B兩個物體,質(zhì)量分別為mA和mB。已知兩物體恰能沿傾角為θ的斜面(足夠長)向下做勻速運動,在勻速運動過程中,細繩的張力為T,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A受三個力作用,B受四個力作用
B.A、B都受四個力作用
C.A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 
D.若在勻速運動過程中,細繩突然斷開,則B將做勻減速運動,直到停止運動

BCD

解析試題分析:物體B受重力、支持力、細線的拉力和平行斜面向上的滑動摩擦力,共4個力;物體A受重力、支持力,細線的拉力和平行斜面向上的滑動摩擦力,也是4個力;故A錯誤,B正確;物體A受重力、支持力,細線的拉力和平行斜面向上的滑動摩擦力,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條件,有:mAgsinθ-T-fA=0;N=mAgcosθ;其中:fAAN,聯(lián)立解得:,故C正確;若在勻速運動過程中,細繩突然斷開,B受重力、支持力和滑動摩擦力不變,故合力等于T,平行斜面向上,故B物體將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知道速度減小為零;故D正確;故選:BCD.
考點:受力分析及共點力的平衡問題。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冰壺比賽是在水平冰面上進行的體育項目,比賽場地示意圖如下圖.比賽時,運動員從起滑架處推著冰壺出發(fā),在投擲線AB處放手讓冰壺以一定的速度滑出,使冰壺的停止位置盡量靠近圓心O.為使冰壺滑行得更遠,運動員可以用毛刷擦冰壺運行前方的冰面,使冰壺與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減小.設(shè)冰壺與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008,用毛刷擦冰面后動摩擦因數(shù)減少至=0.004.在某次比賽中,運動員使冰壺C在投擲線中點處以2 m/s的速度沿虛線滑出.為使冰壺C能夠沿虛線恰好到達圓心O點,運動員用毛刷擦冰面的長度應(yīng)為多少?(g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在我國東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見的運輸工具,如圖所示. 沿水平冰道滑行的雪橇(包含貨物)總質(zhì)量m=1000kg.某時刻馬給雪橇施加的水平拉力大小F=400N,雪橇做勻速直線運動.取g=10m/s2

求:(1)雪橇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雪橇與冰道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30kg的小孩坐在10kg的雪橇上,大人用與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大小為100N的拉力拉雪橇,使雪橇沿水平地面做勻速運動,(g=10N/kg,sin37°=0.6,cos37°=0.8)求:

(1)地面對雪橇的壓力大。
(2)雪橇與水平地面的動摩擦因素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8分)如圖,置于圓形水平轉(zhuǎn)臺邊緣的小物塊隨轉(zhuǎn)臺加速轉(zhuǎn)動,當轉(zhuǎn)速達到某一數(shù)值時,物塊恰好滑離轉(zhuǎn)臺開始做平拋運動,F(xiàn)測得轉(zhuǎn)臺半徑R="0.5" m,離水平地面的高度H=0.8m,物塊平拋落地過程水平位移的大小s=0.4m。設(shè)物塊所受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物塊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大小v0;
(2)物塊與轉(zhuǎn)臺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A、B為同一水平線上的兩個繞繩裝置,轉(zhuǎn)動A、B改變繩的長度,使光滑掛鉤下的重物C緩慢上升過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重物C所受的合外力不變
B.重物C所受的合外力逐漸增大
C.繩的拉力不變
D.繩的拉力逐漸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a(chǎn)、b、g射線都是電磁波
B.核反應(yīng)方程的同位素
C.合力、交變電流的有效值等概念的建立體現(xiàn)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D.電容,加速度均是采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放在斜面上的物塊A和斜面體B一起水平向右做勻速運動.物塊A受到的重力和斜面對它的支持力的合力方向是(  )

A.豎直向上B.豎直向下C.沿斜面向下D.水平向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 用繩索將重球掛在墻上,不考慮墻的摩擦。如果把繩的長度增加一些,則球?qū)K的拉力F1和球?qū)Φ膲毫2的變化情況是(   )

A.F1增大,F(xiàn)2減小B.F1減小,F(xiàn)2增大
C.F1和F2都減小D.F1和F2都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