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成功測出了自由落體加速度
B. 奧斯特首先提出“電場線”的概念用來直觀描述電場
C. 卡文迪許成功設計扭秤實驗測量出萬有引力常量
D. “北斗”導航衛(wèi)星的發(fā)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質量為mA=10kg的A物塊下端連接著固定在直立于地面的輕質彈簧,上端連接著跨過定滑輪的輕質細繩,繩的另一端連接著靜置于地面、質量為mB=20kg的物塊B。此時,與A相連的輕繩處于豎直方向,與B相連的輕繩與水平地面成37°角,并且彈簧的形變量為20cm,若彈簧勁度系數(shù)為k=200N/m,取重力加速度為g=10m/s2,sin37°=0.6,cos37°=0.8,不計滑輪與輕繩間的摩擦。關于物塊B的受力情況,下列分析正確的有( )
A. 輕繩對物塊B的拉力一定為60N
B. 地面對物塊B的摩擦力可能為112N
C. 地面對物塊B的支持力可能為36N
D. 輕繩對物塊B的拉力與地面對物塊B的摩擦力的合力一定豎直向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直線A為某電源的U-I圖線,曲線B為某小燈泡L1的U-I圖線的一部分,用該電源和小燈泡L1組成閉合電路時,燈泡L1恰好能正常發(fā)光,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此電源的內阻為
B.燈泡L1的額定功率為6 W
C.把燈泡L1換成“3 V,20 W”的燈泡L2,電源的輸出功率將變小
D.此時電源的效率為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A. 如果木塊一直靜止于長木板上,則木塊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逐漸增大
B. 如果木塊一直靜止于長木板上,則木塊所受重力、支持力和靜摩擦力的合力逐漸增大
C. 如果木塊一直靜止于長木板上,則木塊所受重力和靜摩擦力的合力逐漸增大
D. 如果θ從0°一直增大到90°,則木塊所受的摩擦力一直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1)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下列方法中有助于減小實驗誤差的是________(填正確答案標號)。
A.選取計數(shù)點,把每打5個點的時間間隔作為一個時間單位
B.使小車運動的加速度盡量小些
C.舍去紙帶上開始時密集的點,只利用點跡清晰、點間隔適當?shù)哪且徊糠诌M行測量、計算
D.適當增加掛在細繩下鉤碼的個數(shù)
(2)某次實驗紙帶的記錄如圖所示,紙帶上O、A、B、C、D、E、F、G為計數(shù)點,每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點沒有畫出,由圖可知紙帶的加速度為a=________,在打D點時紙帶的速度為vD=________(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F到G的距離為XFG=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M、N為兩個固定的等量同種正電荷,在其連線的中垂線上的P點放一個靜止的負電荷(重力不計),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從P到O,可能加速度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大
B. 從P到O,可能加速度先變大,再變小,速度越來越大
C. 越過O點后,電勢能越來越大,直到速度為零
D. 越過O點后,動能越來越大,直到電勢能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測量阻值約為25kΩ的電阻Rx,現(xiàn)備有下列器材:
A.電流表(量程100μA,內阻約為2kΩ);
B.電流表(量程500μA,內阻約為300Ω);
C.電壓表(量程15V,內阻約為100kΩ);
D.電壓表(量程50V,內阻約為500kΩ);
E.直流電源(20V,允許最大電流1A);
F.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1kΩ,額定功率1W);
G.電鍵和導線若干.
(1)電流表應選 ,電壓表應選 .(填字母代號)
(2)為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并使測量誤差盡量減小,請你在圖1方框中給該同學設計出實驗電路圖,并用筆畫線代替導線,連接圖2電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質量m=2kg的物體在水平面上向右做直線運動。過a點時給物體作用一個水平向左的恒力F并開始計時,選水平向右為速度的正方向,通過速度傳感器測出物體的瞬時速度,所得vt圖象如圖(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為g=10m/s2。求:
(1)力F的大小和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2)10s后撤去拉力F,求物體再過15s離a點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