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關(guān)于原子結(jié)構(gòu)和原子核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jié)構(gòu)模型
B.天然放射性元素在衰變過程中核電荷數(shù)和質(zhì)量數(shù)守恒,其放射線在磁場中不偏轉(zhuǎn)的是γ射線
C.由圖可知,原子核D和E聚變成原子核F要吸收能量
D.由圖可知,原子核A裂變成原子核B和C要放出核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 下圖描繪一定質(zhì)量的氧氣分子分別在0℃和100℃兩種情況下速率分布情況,符合統(tǒng)計規(guī)律的是 .
(2) 如圖所示是巖鹽的平面結(jié)構(gòu),實心點為氯離子,空心點為鈉離子,如果將它們用直線連起來,將構(gòu)成一系列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巖鹽是 (填“晶體”或“非晶體”).固體巖鹽中氯離子是 (填“運動”或“靜止”)的.
(3) 如圖所示,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先從狀態(tài)A經(jīng)等容過程到狀態(tài)B,再經(jīng)等壓過程到狀態(tài)C.在狀態(tài)C時氣體的體積V=3.0×10-3 m3,溫度與狀態(tài)A相同.求氣體:
① 在狀態(tài)B時的體積.
② 在整個過程中放出的熱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只要知道氣體的摩爾體積和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就可以算出氣體分子的體積
B. 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微粒越小,布朗運動就越明顯
C. 由于液體表面分子間距離大于液體內(nèi)部分子間的距離,液面分子間只有引力,沒有斥力,所以液體表面具有收縮的趨勢
D. 液晶既具有液體的流動體,又具有光學各向異性
(2) 如圖所示,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從狀態(tài)A變化到狀態(tài)B,再由B變化到狀態(tài)C.已知狀態(tài)A的溫度為300K.氣體在狀態(tài)B的溫度為 K;由狀態(tài)B變化到狀態(tài)C的過程中,氣體 (填“吸熱”或“放熱”).
(3) 已知鐵的密度為ρ、摩爾質(zhì)量為M.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NA,將鐵原子視為球體,求鐵原子的直徑d.(球體體積公式V=1/6πd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知道水的摩爾質(zhì)量和水分子的質(zhì)量,可計算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B. 當液晶中電場強度不同時,它對不同顏色的光吸收強度就不同
C. 蔗糖受潮后會粘在一起,沒有確定的幾何形狀,它是非晶體
D. 理想氣體的溫度隨時間不斷升高,則其壓強也一定不斷增大
(2) 在“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實驗中,用注射器將一滴油酸溶液滴入盛水的淺盤里,待水面穩(wěn)定后,將玻璃板放在淺盤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輪廓,隨后把玻璃板放在坐標紙上,其形狀如圖所示,坐標紙上正方形小方格的邊長為10mm,該油酸膜的面積是 m2;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純油酸的體積是4×10-6 mL,則油酸分子的直徑是 m.(上述結(jié)果均保留一位有效數(shù)字)
(3) 如圖所示,用輕質(zhì)活塞在汽缸內(nèi)封閉一定質(zhì)量理想氣體,活塞與汽缸壁間摩擦忽略不計,開始時活塞距汽缸底高度h1=0.50m.給汽缸加熱,活塞緩慢上升到距離汽缸底h2=0.80m處,同時缸內(nèi)氣體吸收Q=450J的熱量.已知活塞橫截面積S=5.0×10-3 m2,大氣壓強p0=1.0×105 Pa.求:
① 缸內(nèi)氣體對活塞所做的功W.
② 此過程中缸內(nèi)氣體增加的內(nèi)能Δ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液體的分子勢能與液體的體積無關(guān)
B. 為了保存玉米地水分,可以鋤松地面,破壞土壤里的毛細管
C. 從微觀角度看,氣體對容器的壓強是大量氣體分子對容器壁的頻繁碰撞引起的
D. 擴散現(xiàn)象可以在液體、氣體中進行,不能在固體中發(fā)生
(2) 如圖甲所示是一平面上晶體物質(zhì)微粒的排列情況,圖中三條等長線AB、AC、AD上物質(zhì)微粒的數(shù)目不同,由此得出晶體具有 的性質(zhì).如圖乙所示,液體表面層分子比較稀疏,分子間距離大于分子平衡距離r0,因此表面層分子間作用表現(xiàn)為 .
甲 乙
(3) 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體積V與熱力學溫度T的關(guān)系圖象如圖所示,氣體在狀態(tài)A時的壓強p0=1.0×105 Pa,線段AB與V軸平行.
① 求狀態(tài)B時的壓強為多大?
② 氣體從狀態(tài)A變化到狀態(tài)B過程中,對外界做的功為10J,求該過程中氣體吸收的熱量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當兩個分子間的距離為r0(平衡位置)時,分子勢能最小
B.布朗運動反映了花粉小顆粒內(nèi)部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
C.一定量的氣體,在體積不變時,單位時間分子平均碰撞器壁的次數(shù)隨著溫度降低而減小
D.液晶的光學性質(zhì)不隨溫度、電磁作用變化而改變
(2)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從狀態(tài)A變化到狀態(tài)B,再變化到狀態(tài)C,其狀態(tài)變化過程的p-V圖像如圖所示,已知A→B過程放出熱量Q, TA=TC,則 B→C過程氣體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
(3)目前專家們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深海處理技術(shù).實驗發(fā)現(xiàn),在水深300m處,二氧化碳將變成凝膠狀態(tài),當水深超過2500m時,二氧化碳會濃縮成近似固體的硬膠體.設(shè)在某狀態(tài)下二氧化碳氣體的密度為ρ,摩爾質(zhì)量為M,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NA,將二氧化碳分子看作直徑為D的球(球的體積公式V球=πD3),則在該狀態(tài)下體積為V的二氧化碳氣體變成硬膠體后體積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分別在T1、T2溫度下發(fā)生等溫變化,相應的兩條等溫線如圖所示,T2對應的圖線上有A、B兩點,表示氣體的兩個狀態(tài).則 .
A.溫度為T1時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比T2時大
B.A到B的過程中,氣體內(nèi)能增加
C.A到B的過程中,氣體從外界吸收熱量
D.A到B的過程中,氣體分子單位時間內(nèi)對器壁單
位面積上的碰撞次數(shù)減少
(2)在用油膜法測分子大小的實驗中,取體積為V1的純油酸用酒精稀釋,配成體積為V2的油酸酒精溶液.現(xiàn)將體積為V0的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穩(wěn)定后油膜的面積為S,已知油酸的摩爾質(zhì)量為M,密度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為NA,則油酸分子的直徑為 ,這一滴溶液中所含的油酸分子數(shù)為 .
(3)某同學估測室溫的裝置如圖所示,氣缸導熱性能良好,用絕熱的活塞封閉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室溫時氣體的體積V1=66mL,將氣缸豎直放置于冰水混合物中,穩(wěn)定后封閉氣體的體積V2=60mL.不計活塞重力及活塞與缸壁間的摩擦,室內(nèi)大氣壓p0=1.0×105Pa.
①室溫是多少?
②上述過程中,外界對氣體做的功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正方形金屬線框abcd,每邊長=0.1m,總質(zhì)量m=0.1kg,回路總電阻Ω,用細線吊住,線的另一端跨過兩個定滑輪,掛著一個質(zhì)量為M=0.14kg的砝碼。線框上方為一磁感應強度B=0.5T的勻強磁場區(qū),如圖,線框abcd在砝碼M的牽引下做加速運動,當線框上邊ab進入磁場后立即做勻速運動。接著線框全部進入磁場后又做加速運動(g=10m/s2)。問:(1 )線框勻速上升的速度多大?此時磁場對線框的作用力多大?
( 2)線框勻速上升過程中,重物M做功多少?其中有多少轉(zhuǎn)變?yōu)殡娔埽?/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圖,兩條水平虛線之間有垂直于紙面向里,寬度為d=50cm,磁感應強度為B=1.0T的勻強磁場.邊長為l=10cm的正方形線圈,質(zhì)量為m=100g,電阻為R=0.020Ω.線圈下邊緣到磁場上邊界的距離為h=80cm.將線圈由靜止釋放,已知其下邊緣剛進入磁場和剛穿出磁場時刻的速度相同.取g=10m/s2.求:
⑴線圈進入磁場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電熱Q.
⑵線圈下邊緣穿越磁場的過程中,線圈的最小速度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水平面上兩根足夠長的金屬導軌平行固定放置,間距為L,一端通過導線與阻值為R的電阻連接;導軌上放一質(zhì)量為m的金屬桿(如左下圖),金屬桿與導軌的電阻忽略不計,均勻磁場豎直向下.用與導軌平行的恒定拉力F作用在金屬桿上,桿最終將做勻速運動.當改變拉力的大小時,相對應的勻速運動速度v也會變化,v和F的關(guān)系如右下圖.(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1)金屬桿在勻速運動之前做什么運動?
(2)若m=0.5 kg,L=0.5 m,R=0.5 Ω,磁感應強度B為多大?
(3)由v-F圖線的截距可求得什么物理量?其值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