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登高》是杜甫詩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詩,曾被人譽(yù)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那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注意呢?
師:從詩的具體內(nèi)容看,開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yuǎn)眺的壯闊圖景。時當(dāng)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視,愈覺其迢迢無極,所以說“高”;夔州一帶,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囀不絕,所以說“哀”;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fēng)霜高潔,水落石出,所以說“白”。
師:下面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說“風(fēng)急”“鳥飛回”?
生:因為臺高,故愈覺其風(fēng)大,所以說“急”。
生:風(fēng)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
師:說得好,三、四兩句寫遠(yuǎn)眺之景,從大處落筆,上句寫山景,承首句;下句寫江景,承次句。鑒賞家認(rèn)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得非常好,請問好在哪里?
生:“落木”而以“無邊”來形容,則見其境界之闊大;“長江”而以“不盡”來形容,則見大江之無窮。
師:是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極其蕭颯荒涼的景象中,又充滿著一種渾灝奔放的氣勢。兩句又多用雙聲疊字,讀來音調(diào)鏗鏘,充滿著聲韻之美。
生:五、六兩句抒情,有人說這兩句寫了八種悲,請問真是如此嗎?
師:是的,這種說法是宋人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乙編卷十五)中說的,他說:“‘萬里’,地之遠(yuǎn)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
這兩句寫出自己身多疾病長期漂泊的艱難處境和秋景蕭瑟觸景生悲的愁苦心情!叭f里悲秋常作客”,是就空間方面說,即所謂“橫說”;“百年多病獨登臺”,是就時間方面說,即所謂“縱說”。
總之,《登高》被譽(yù)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而享譽(yù)古今,是實至名歸呀。
1.明明有“浣女”“漁舟”,為什么要說是“空山“呢?
師:王維晚期“奉佛長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后世人稱之為“詩佛”,這個“空”字就有佛的似空非空的特點!翱铡睉(yīng)是全詩的詩眼。
生:“空”帶有佛教“空”的意味,那么本詩是如何自然反映出來的呢?
師:山高林密本不見人,一場秋雨后,山中更是一片空寂,加之夜幕降臨,月華如練,靜照松林,青松如蓋,竹林茂密,說是“空山”自有其理。泉水清澈,泠泠作響,漁歌唱晚,笑聲清脆,更襯托出山間的寧靜幽美。這真是一幅美好的山間月夜圖。
2.《蜀相》是怎樣借古人抒發(fā)自己懷抱的?
提示: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六年后,即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杜甫到了夔州(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那里也有一所武侯祠,他參觀后又寫了一首詩,這就是《詠懷古跡(其五)》。兩相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詩主要是借古人抒發(fā)自己的懷抱,它的核心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兩句;而后一首主要是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功業(yè)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下面我們只說前一首。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抱負(fù),自比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又被放還,從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懷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边@是寫詩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況,他一邊走一邊問路,終于看到了一片蒼松翠柏,有人告訴他武侯祠就在那里,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著寫入祠后所見:“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已經(jīng)包含著詩人的感嘆了,意思是: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呢?隔葉的黃鸝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時間已過了五百年,像諸葛亮那樣的人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由此自然轉(zhuǎn)到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yè)上:“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鄙暇淇雌饋硎钦f劉備,其實是從側(cè)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fù);下句則是諸葛亮一生功業(yè)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諸葛亮并沒有完成他的事業(yè),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他惋惜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地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之情跟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熔鑄成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千多年來,這一名句震撼著千千萬萬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將宗澤臨終前誦讀了這兩句詩,又大呼三聲“渡河”,才離開了人世。
課堂互動
1.《山居秋暝》表達(dá)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的藝術(shù)特色是什么?
提示:這首詩表現(xiàn)了王維對清靜幽美的山居自然環(huán)境的傾心和留戀,透露出他對塵世喧囂、對官場污濁生活的厭惡和回避。
在藝術(shù)上,一是寫景隨意揮灑,清新自然,毫無著力雕琢的地方,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境地。二是善于運用動靜相襯的手法,以動寫靜,如詩中的清泉、竹喧、蓮動,對靜景起著映襯作用,使靜景顯得富有生氣,做到幽而不冷,靜而不寂。三是善于運用色彩、明暗,構(gòu)圖,如明月、清泉一聯(lián)便構(gòu)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有明暗,有色彩;構(gòu)圖也很講究,凌空的明月與山石的清泉,高下映襯,中間襯以松林,使畫面虛實、疏密和諧搭配。因此,王維的這種寫景藝術(shù)極富繪畫性,達(dá)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蘭、竹、菊
問題導(dǎo)引
9.我國古典詩歌最常見的情境
平沙落雁 遠(yuǎn)浦歸航 山市晴嵐 江天暮雪
洞庭秋月 蕭汀夜雨 古寺曉鐘 漁村落照
8.律詩和絕句
主要是從句數(shù)區(qū)別,絕句四句,律詩共八句。絕句又叫“截句”,從律詩中截取四句而形成的一種詩體。絕句不要求一定對仗。律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律詩有五言和七言之別,由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四聯(lián)八句組成,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7.古體詩與近體詩
主要從音律角度劃分,近體詩在聲韻、字?jǐn)?shù)、對仗方面都有格律的規(guī)定,古體詩則比較靈活寬泛。從時間來看,近體詩開始形成于唐初,古體詩往往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詩歌,唐代及其以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6.與杜甫有關(guān)的名聯(lián)
(1)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搓,詩中圣哲。
(2)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4)詩史數(shù)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