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型,“”“”分別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對圖示模型理解正確的是( )
A.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B.反應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種單質
C.反應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種元素 D.參加反應的兩種物質分子個數之比為1∶1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有一無色水溶液,已知其溶質是由H2SO4、BaCl2、CuSO4、Na2CO3、KCl、HCl、MgCl2等七種化合物中的兩種組成。對該溶液進行相關實驗,得出以下實驗現象或結論:
①用pH試紙測試,溶液的pH為1;
②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沒有沉淀生成。
請根據上述實驗現象或結論確定該溶液有可能的組成是(以下空格可以不填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往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過量的鋅粒,如圖是反應過程中某種量Y隨加入鋅粒的質量變化的關系,則Y不可能表示( )
A.硫酸的質量分數 B.生成的硫酸鋅的質量 C.溶液的pH D.生成氫氣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向燒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過量(圖甲),生成沉淀或氣體的質量與加入X溶液的質量關系符合圖乙的是( )
選項 | 燒杯中的物質 | X溶液 |
A | 稀鹽酸和硫酸銅溶液 | 燒堿溶液 |
B | 稀硫酸和稀鹽酸 | 氯化鋇溶液 |
C | 鎂鋁合金 | 稀鹽酸 |
D | 氯化鈉和碳酸氫鈉溶液 | 稀鹽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以下兩幅微觀示意圖揭示了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下列相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圖1表示的是化合反應
B.圖1表示的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沒有改變
C.圖2說明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是H+和OH-反應生成了H2O
D.上述兩圖說明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都不會發(fā)生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根據下列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填空。
①氧元素和硫元素化學性質相似的原因是它們的原子_________________相同;
②由鋁元素和氧元素組成化合物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
(2)下圖是某化學反應前后的微觀模擬圖,請根據圖示回答。
①標出生成物中氧元素的化合價____;
②寫出圖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臭氧(O3)、二氧化氯(ClO2)、雙氧水(H2O2)等都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劑,三種物質中都含有 ( )
A.氧分子 B.氧離子 C.氧氣 D.氧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常溫下沒有氧氣存在時,鐵與水幾乎不反應,但高溫下,鐵與水蒸氣能反應生成一種常見鐵的氧化物和一種氣體。小明很好奇,設計如下實驗探究鐵粉與水蒸氣反應后的產物。
(1)試管尾部放一團濕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探究生成的氣體是什么?
用燃著的木條靠近肥皂泡,有爆鳴聲,稍后有肥皂泡飄到空中。說明生成的氣體是_________。
(3)探究試管中剩余固體成分是什么?
【查閱資料】
常見鐵的氧化物 | FeO | Fe2O3 | Fe3O4 |
顏色、狀態(tài) | 黑色粉末 | 紅棕色粉末 | 黑色晶體 |
能否被磁鐵吸引 | 否 | 否 | 能 |
【初步驗證】試管中剩余固體為黑色,能全部被磁鐵吸引。
【猜想與假設】猜想一:剩余固體是Fe與Fe3O4;猜想二:剩余固體是_____________。
【實驗探究】
實驗操作 | 實驗現象及結論 |
【實驗結論】鐵和水蒸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與交流】該黑色固體不可能是Fe2O3,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 】 把赤鐵礦冶煉成鐵,其主要反應原理是在高溫下,一氧化碳奪取鐵礦石里的氧,將鐵還原出來,請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完成對四組無色溶液成分的探究后,小江記錄了以下四組結果,其中沒有錯誤的一組是( )
A.H2SO4、Na2SO4、KNO3 B.CuSO4、H2SO4、NaCl C.NaOH、NaCl、HCl D.H2SO4、Na2CO3、Na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