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則反應前后的物質中屬于單質的名稱氧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SO2+O2$\frac{\underline{催化劑}}{△}$2SO3

分析 觀察微觀示意圖,根據(jù)微粒的構成分析物質的類別及名稱,分析反應物、生成物,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答 解:由物質的微觀構成可知,反應前后的物質中屬于單質的名稱是氧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SO2+O2$\frac{\underline{催化劑}}{△}$2SO3
故答為:氧氣,2SO2+O2$\frac{\underline{催化劑}}{△}$2SO3

點評 本題較為簡單,會根據(jù)物質的微觀構成分析物質的類別、寫出化學式即可分析解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向燒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過量(圖甲),生成沉淀或氣體的質量(縱坐標)與加入X溶液的質量(橫坐標)關系不符合圖乙的是( 。
燒杯中的物質X溶液
A稀硫酸和稀鹽酸氯化鋇溶液
B鋅粒稀鹽酸
C澄清石灰水碳酸鈉溶液
D稀硫酸和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化學思維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離子都是帶電的粒子,所以帶電的粒子一定是離子
B.酸中一定含有氫元素,所以含有氫元素的物質一定是酸
C.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所以一種元素只能組成一種單質
D.高錳酸鉀受熱分解可以產(chǎn)生氧氣,所以能分解產(chǎn)生氧氣的物質一定含有氧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水煤氣是將水蒸氣通過灼熱的焦炭而生成的氣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氫氣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某興趣小組設計實驗,驗證水煤氣的成分,裝置與藥品如圖所示:下列相關分析與推理錯誤的是( 。
A.驗證水煤氣中各成分的順序依次是水蒸氣、二氧化碳、氫氣、一氧化碳
B.實驗中兩次用到甲裝置,其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驗證水煤氣中含有水蒸氣,第二次是通過驗證生成物有水來證明水煤氣中含有氫氣
C.丙裝置的作用是將二氧化碳除凈,避免對后續(xù)實驗的干擾
D.若撤去丁裝置不會對后續(xù)實驗產(chǎn)生干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如圖為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生成物可能都是氧化物B.●●中元素的化合價反應前后不變
C.此反應屬于置換反應D.反應前后分子種類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常常使用下列一些化肥:①過磷酸鈣  ②硝酸鉀  ③磷酸氫二銨 ④氯化鉀 ⑤碳酸氫銨 ⑥尿素.
請?zhí)羁眨?br />(1)屬于復合肥料的是(填序號)②③.
(2)只能使作物生長健壯、莖稈粗硬、抗倒伏和病蟲害是(填序號)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用化學符號填寫下表空格:
3個鋅離子硝酸鐵標出氫氣中氫元素的化合價
3Zn2+Fe(NO33$\stackrel{0}{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中國水周的主題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節(jié)約保護水資源”.下列認識和做法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
A.洗菜洗衣,淘米的水用來澆花拖地沖廁所
B.加強工業(yè)廢水的排放監(jiān)控,堅持達標排放
C.合理使用農(nóng)藥化肥以減少水體污染
D.淡水資源豐富,所以淡水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海洋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從海水中可以得到粗鹽.
(1)稱取5.0g粗鹽,逐漸加入10mL水中,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一直加到粗鹽不再溶解為止.還需要進行的實驗步驟依次為:①稱量剩余粗鹽、②過濾、③蒸發(fā)、④稱量精鹽、⑤計算產(chǎn)率.
(2)如圖是某工廠利用粗鹽水生產(chǎn)純堿的工藝流程圖.

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D(填字母).
A.流程Ⅰ中加入溶液的順序不能改變
B.流程Ⅰ將粗鹽水中的SO42-、Mg2+、Ca2+轉化為沉淀
C.流程Ⅰ后過濾得到三種沉淀
D.流程Ⅲ中發(fā)生的是分解反應
②流程 II中發(fā)生的主要反應為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20℃時,向100g水中加入11.7g NaCl和15.8g NH4HCO3,充分反應后,理論上從溶液中析出晶體的質量為7.1g(20℃時,NaHCO3的溶解度為9.7g,NH4Cl的溶解度為37.2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